受害者心态:为什么是我?
幸存者心态:现在我该怎么做?
有时候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是很无助的,甚至有时候父母会跟我们开玩笑,说把你丢在一个地方(不要你了)。当你真的找不到父母了,你就会着急地哭。这种感受对于小孩子来讲,其实都是很剧烈的。由于我们害怕被抛弃,我们从小就建立了一个公式叫作“别人的……”,比如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意见,别人会怎么说,我们特别在意别人会怎么对我们。所以我们在长大了以后,有的人会出现很多很过分的举动,往往是由于内心害怕,害怕被抛弃。
学会以平和的胸襟来应对这些糟糕的事情。用平和的胸襟来应对这些事情,你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
当我们沉浸在自责、悲痛、愤恨、怀疑,以及“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凭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这些情绪里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停止活跃思考的,我们是在一个死循环中走不出来的,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那么如果你能够接纳这件事,你就能够去思考“我知道现在这事发生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
把自己囚禁在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身份中,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为了减轻别人的负担、为了处理别人的大事小情、为了不惹麻烦,也为了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负责任的,是家里那个独立的万金油,任何家庭成员有困难,她都会提供帮助。
因为自己比妈妈和姐妹们生活得更顺利,她也让自己变成了内疚感的囚徒。她有着作为幸存者的牢笼。除非你开始爱自己,否则你不能为你的姐姐做任何事情。
当你内心有一些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谁都不知道的时候,秘密会带来羞耻感,然后羞耻感会带来成瘾性,这是一个链条。
当一个人心中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的时候,往往没法关注自己的感受,因为自己的状态到底怎么样是隐藏起来的,所以他感受不了。
“只要我们隐藏或否认某些感受,我们就无法得到疗愈。……无论出于什么缘故,秘密都是具有伤害性的。保守秘密会形成一种羞耻的氛围,这种羞耻感也是所有成瘾的根源。人们只有面对事实并讲出真话才能活得自由。”
耻感一般会有三种念头:“这是我的错”“我不配”,还有“情况应该更糟才对”。羞耻感牢笼中的人,非常容易给自己做非常糟糕的预设,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法过上美好的生活。我允许自己快乐,我允许自己成为一个跟丈夫进行对等对话的人。如果你整天只关注自己内在的羞耻,觉得自己当年曾经遭遇过伤害,所以自己不配眼前的正常生活,那么你要记住,你关注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大。就是你越关注这件事,这件事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慢慢地会成为你人生的全部。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未来,关注我们眼下所拥有的东西。学会自己爱自己,明白人跟人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我们过去所遭受过的一些糟糕的事情,就认为我们低人一等,这是我们走不出这个牢笼的核心原因。
父母的语言会塑造我们的孩子。孩子会有一种证明父母预言的动力,就是当一个父母整天跟孩子讲“你没出息”“你将来完蛋了”“你走着瞧吧”“你肯定不行”,这个孩子很有可能慢慢地就走向了父母嘴里所描述的这个状态。因为在童年的时候,他把父母的话看得是非常重要的,会很认真地对待,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
“如果我们不能走出自己的内疚,不能与自己的痛苦和平相处,我们爱的人就会受到伤害,这种状态对已经去世的人也是不尊重的。我们要承认自己爱的那个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不要一次又一次地把逝者拉回来,我们应该让逝者安息,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时间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而要看你在这段时间里做了些什么。
悲伤既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回真正的自我,也有可能把我们变得四分五裂。所以如果你能够正确地看待悲伤,能够很好地处理它和解决它,它能够让你成为一个更完善的自己。因为人生就是由各种苦难构成的,有些事情无法理解,也请不要试图去理解。好多人经常觉得疑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不能够想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糟糕的事情”“为什么那个人会这么粗心”,或者“那个报复他的人为什么心眼会这么小”。这没法解释,你也不需要理解它,想不清楚的事放下,它已经发生了,放下它就好了,接受它没法理解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能够走出僵化思维的牢笼,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不同,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我们的生活会从容很多,不需要为了正确天天跟所有人争吵。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发现自己那个被善意掩饰起来的僵化的思想。
怨恨型牢笼,夫妻之间对亲密关系伤害最大的东西是持续的低水平愤怒和摩擦。
发掘自己对婚姻的需求和期待,并治愈由此而来的创伤。如果她不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她在有生之年就会一直背负那些创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