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听东北民间故事的时候,听到这三个熟悉的字眼的。“嘎拉哈”我有多久没有想起这种陪伴我整个童年的玩具了。
“哗啦”,是小时候在姥姥家大炕上泼嘎拉哈的声音,随之而来的是小伙伴们的叽叽喳喳,谁先来玩的石头剪子布。画面感瞬间呼之欲出。
“嘎拉哈”是满语,汉语翻译过来就是猪羊的后腿髌骨。我觉得“嘎拉哈”这三个字很有魔性,就如汉语里的象声字,仿佛都能听到嘎拉哈被泼到大炕上相互碰撞发出的脆声。
抓嘎啦哈我们又叫““抓(chua三声)嘎啦咔”是姥姥家那里的风俗,每当正月里,家家户户烟火气十足,饭前饭后,半大孩子们把嘎拉哈向炕上一泼,几个孩子围成一圈开始玩。大姑娘小媳妇也愿意加入其中,要的就是个氛围。
“嘎拉哈”程长方形,是不规则的六面体,人们给容易站稳的四面起了名字:那个凹面叫做“坑儿”,凸面称为“背儿”,耳朵状的侧面称为“珍儿”,较平的侧面叫做“轮儿”。我对“珍”情有独钟,因为“珍儿”代表着吉祥。有道是心在哪里钱在哪,在“嘎拉哈”的世界里,心在哪里,“珍”就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