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皇帝,号称九五之尊,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皇帝的名字得避讳,不能乱叫,更不能乱写,比如某个皇帝的名字中有一个“玄”字,当朝的读书人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避开这个“玄”字。
皇帝的名字是忌讳,但与此同时皇帝又有很多种的称号,皇帝拥有“年号”、“尊号”、“谥号”还有“庙号”,这四种称号各有作用,各有内涵,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他的年号有“先天”、“开元”、“天宝”,他的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皇帝
您看,光是要记住这些称号,都不是简单的事儿,更何况唐玄宗这四个称号都还不算复杂,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光是一个庙号就有几十个字,幸亏读书的时候不要考这些内容,否则光是皇帝的四个称号就能难倒百分之九十的人。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要搞这么多称号?“年号”、“尊号”、“谥号”、还有“庙号”,这些不同的称号又有什么区别呢?
先来看“年号”。清朝的皇帝,现在一般习惯称他们的年号,比如问:“清圣祖”是谁,你可能一时半会都想不起来,但是说康熙皇帝,你就很熟悉,其实这个“康熙”就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
皇帝
年号的作用,就是用来纪年,比如公元1665年,当时的人不是这么叫,而是叫“康熙四年”,也就是康熙皇帝即位的第四年。年号的使用,是从汉武帝开始,之后的皇帝,都会在登基以后给自己定一个年号。
明代和清代的皇帝,通常都只有一个年号,比如康熙在位61年,只用了康熙这一个年号。当然这也不是绝对,明清以前,皇帝可以有很多个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却启用了14个年号。
总之,年号是皇帝继位以后、为了和上一任君王区别而设立的纪年名号,进入现代以后,我国全面采用了西方的公元纪年方式,年号的传统,也就此终结。
皇帝
尊号,是为了尊崇皇帝或皇后而冠以的称号,尊号也叫徽号,通常是皇帝在世的时候,由大臣想一些寓意美好的词敬献而上,当然,皇帝死后由下一任替他上尊号也可以。
最早的尊号,就是秦始皇的“皇帝”二字,尊号不像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在各种礼仪、祭祀、上朝等活动中,大臣和百姓都可以叫皇帝的尊号。比如唐高祖李渊死后,群臣敬上尊号为“大武皇帝”,还有唐玄宗之所以叫“明皇”,就是因为他的尊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而且,唐玄宗在世时曾多次给自己加上尊号,怎么欢喜怎么来,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皇帝
谥号,则是皇帝去世以后,后人给他的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不光是皇帝,古代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也可以”享有谥号,谥号可以高度概括一个人生平的是非功过,通常带“文”字的谥号,比如汉文帝,都是比较好学重文的皇帝;
而带“武”字的皇帝,比如汉武帝,一般有开疆扩土征战四方的功绩。谥号还可以用来批评,比如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昏君,这个“厉”字就是对他的差评。
最后是庙号,皇帝死后被供奉在家庙,这个时候就要给他取一个庙号。
皇帝
过去,皇帝去世后都会有一个专属的家庙,但是随着时间越长,这种庙就越多,很多代之后数量众多的庙就会造成祭祀的难度。
所以到后来,只有功勋卓越的君王才值得后人给他上庙号,表示永远给他立庙,世世代代都永远祭祀,比如太祖太宗、就是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随着历史的发展,庙号也和谥号一样,起到了给皇帝盖棺定论的评价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