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注高考的人来说,这两天是最为繁忙的时候。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在国人瞩目和期待中终于露地出真面目。和2018年的相比,不论是从文字的表述,还是从范例样式,今年的大纲都严格践行了高考“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指导原则。
《考试大纲》作为指导高考命题和高考阅卷的纲领性文件,它对一年一度的国家层面选拔人才的考试不仅有宏观性的思想指导作用,还提出了微观性的具体要求。尽管高考还没有完全回归到大一统——全国一套卷的考查的框架之中,但《考试大纲》对全国的高考和自主命题的高考都起到规范和引领的作用。毫无疑问,有了这份指导性的文件,今年的高考试卷很快会成形,经过反复打磨后会以绝密的等级被封存,而与之相对应的高考阅卷的评分细则也会随之出炉;有了考试大纲的指导,备战今年高考的师生们也就减轻了全面撒网的麻烦,可以按照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
不过,《考试大纲》毕竟是从宏观的层面划出学科考查的范围——知识点和能力等级,虽然对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都给出相应的样题,但示例都是往年的高考真题,并没有什么带有预测性的试题。因此,在高考复习备考中,仔细研究和分析《考试大纲》,吃透《考纲》精神是理性备考的关键。但是,研究和分析《考纲》,并不意味着要把精力都投入到上面,视野只囿于其中。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科,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属性,它们会用什么样的试题样式对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考查,《考纲》仅仅给出的是粗线条的勾勒,并没有具体而微的注解。所以,在接下来的复习备考中还应该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学科特点,遵循学科规律进行备考。再者,由于现在采用的是全国和地方分治的方式,所以单凭一本《考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同的地域以什么样的标准应对高考,也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高考是复杂的,也是严肃的,其关系到千家万户,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基于这一点,保持稳定是关键。当然,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代在变,参加高考角逐的对象在变,所以考试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有序的改变是高考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每一年高考能够给公众眼前一亮之感的原因。稳定,主要体现在试卷结构,考查的内容范围上;求新,则及时把新的教育要求、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融入到试卷之中,并通过具体的试题样式呈现出来。这种形式和内容的双向变化,也让押题猜题没有了市场,也让那些素有押题狂人之称的人开始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
既然变化是必然,并渗透在高考之中,那么,师生们在全力以赴备战高考时,科学理性地处理与高考有关的事宜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保证。认真比较近几年指导高考的《考试大纲》,尤其是新高考实施以来的,它们除了在局部做微调,整体上还是保持原貌。没有发生剧变,其实已经做出很好的暗示:高考主导的东西不会彻底改变,出新的内容体现在微调的地方。不过,随着新课改新高考的施行,从国家的层面对高考负载的历史使命应时代的需要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知识性的考查,能力性的检测,素养性的综合测评,这样一步步走来,预示着高考的应有之义正在被重视,而且慢慢被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和考试之中。从这个层面上说,在复习过程中,不应该死守原来的条条框框,而应该相时而动。在新高考到来的时代,机械性的技术性备考在某些方面虽然还有一定的市场,但从高考全局的层面审视,它往往会束缚住师生的手脚,会限制师生自由发挥的时空。知识和能力更多止于技术性的层面,所以只要下功夫,有蛮力就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素养更多抵达的是人的情感心性,指向的人的精神层面,所以光凭蛮力是无法识得真味的。
一份试卷,从表层看考查的是知识和能力,从深层次看,考查的则是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意识。所以,要真正应对高考的遴选,走进学科的世界,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属性和学科固有的规律,是应对高考的关键。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每一年的高考考查形式都会有变化,但变化的仅仅知识点和能力点考查样式,不变的是《考纲》规定的内容。因此,立足学科,夯实学科基础才真正掌握了高考备考的“道”;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方法技巧的总结,则是指导高考的“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新版的《考试大纲》面前,高考的相关人从语言的表述、文字的使用角度精细地研究,通过表层意义参透深层意义是保证下一步行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但是,如果仅仅止于这个层面,一味地臣服于《考纲》,被《考纲》捆住手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视域,就可能走进备考的死胡同。立足《考纲》,以纲为经,把教材的精髓吃透,把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有机串联,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学科的素养,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在“立德树人”成为教学核心任务的当下,“一体四面四翼”的高考“思维导图”的绘制,给每一个高考人都画出了“轮廓”,至于用什么样的方式应对,取决于每个人耕耘的方式。但是,尽管“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回归学科的本位,立足学科素养是永不褪色的“主题”。(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