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为评委去参加了教师资格证面试,其实我也清楚自己的水平并不足以去评价别人,然而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机会,一则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另外也可以结识一些高水平的老师,向他们学习。
当然,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面对那些小年轻们,我也觉得有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结构化面试环节,部分考生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能够抓住问题的核心进行阐述,而且有的还契合当下的双减政策进行论述,不得不说,这些年轻人都好强。其实结构化面试,无非就是表明自己的一个态度和观点,只要观点符合国家的价值导向,符合师德师风要求,从中能反应出正确的教师观,应该都问题不大,只是有些考生在阐述时没有能正确把握问题的核心,“答非所问”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出考生思维品质的不同。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短板,通过今天的面试,我的觉得在面试此类问题时要抓住两个要素:1.观点明确,2.表述简洁有条理,最好能够用几个关键词来串联起自己的思路,这样点到为止,不拖泥带水,否则绕来绕去,自己越说越不清楚,评委也是越听越糊涂,自然影响考试成绩。
不过在试讲对环节,问题可就比较明显了。这也充分表现出考生对教材不熟,理解不深的现象。可见,小学数学知识点看似简单,可要想讲明白还真不是个简单的事。
总体来看,试讲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知识性错误。例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老师对周长的意义根本就不理解。例如口算乘法中,对于20×3=60的口算中,先算2×3=6,当问及2表示什么时,几乎都不知道它表示2个十。
2.教材理解错误。比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节课,教材中给出了两个例题:1.(情境略)3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2.48个人,每4人分一组,可以分几组?很显然,这两个例题所对应的就是除法的两个意义:平均分和包含除,而几个考生都认为两个例题没有区别,只是数据变化了,而且第2个例题的目的就是巩固练习。甚至有个考生在讲的过程中,并没有讲出36÷3的口算方法,而是将30÷3作为新知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对于第二个例题,竟然将题目改为12÷3的竖式计算,可见,他们根本就没有读教材,更别说读懂教材了。
3.活动设计指向性不强,不能准确凸显活动的意义和实效性。今天有个老师抽到“身体尺”这节课,按说这节课并不太好讲,总之我不喜欢这样的课,而老师在教学中关于一拃、一步、一庹、一脚的长度探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没有能够完成借助不同的身体尺建立起一米的表象这一目标。说明了教师目标意识不强,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