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16422/47ba97f515cf5022.jpg)
01
很久都没有写过东西,大概快两个月了吧。这段时间看了一些书,然后发现了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觉得斯朱兰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于是带着情绪写了《极致利己主义者的自我救赎》。现在看来,全篇弥漫着对这个角色的不满与不屑,就算他是天才,但还是掩盖不了他的自私和无理。
最近突然能够理解他很多,这世上无数人都想活成自己真正的样子,却从来都不敢。“我就是这么不要脸,有本事你干掉我。”他像一个孩子,又像一个国王,尽管他贫困潦倒,尽管他没心没肺,但他还是满身光环,被后人敬仰。
02
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最近读了《孤独六讲》。蒋勋老师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在书中他引用了很多例子,而每个例子都表现出浓厚的辩证主义色彩。一件事必然是有两面性的,这可能是我长久以来忽视的东西。
习惯用与生俱来的善恶观去看待问题,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自觉的缺陷。网络上的键盘侠不少,但都是在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没有人愿意思考热点事件背后可能隐含的其他东西。大家都挺忙的,热点在忙碌的人群看来既是消遣,也是救赎。伸张正义的不仅仅只是在伸张正义,更多的是在填补在百无聊赖的人生中逐渐枯竭的心灵。
我是好人,证明我是好人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网络上发表一些看似善意、却又咄咄逼人的言论。但没有人想过,这些话到底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安慰别人。
但事实却是我也会陷入这种迷茫中,别人都说甲是对的,那他就一定是对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容易损耗一个正常人的思维能力,人云亦云总是会更简单、更安全一些。
03
在《孤独六讲》中,作者提到一个例子。经历过文革时期的朋友告诉他,在那种时候,我们既不应该在最开始时说话,也不应该在最后说话,因为这两个时间点是最危险的。我们要在中间,把握时机,大多数人说什么,你跟着说就行了。这种“中庸”思想由来已久,是处世智慧,但也是导致思维消逝的利剑。
现在的人好像活得越来越自我,但又似乎永远都无法真正实现自我。比如“丁克族”,他们的思想前卫,希望此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按自己的想法潇洒过一生。但实际上,很多丁克还是要面对很多问题,来自父母、社会、自己的压力,没有人能真正脱离这些东西,因为我们是存在七情六欲的感官动物。
在蒋勋看来,五伦之中,最难撼动的是父子伦,也就是亲子之间的伦理。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儒家文化浸染中,如果我们存在“丁克”这样的想法,那从家庭角度来说,你便成为了对抗父权权威的反抗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被接受的,那么同时成为一个孤独的出走者也不足为奇了。
一提到暴力,很多人可能会局限于语言暴力、行为暴力,而忽视了爱与暴力的关系。我们常常会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不被尊重,却很少将它上升到暴力层面。因为这些侵犯是爱的一种,在大多数人看来,爱与暴力是两个极端,但其实二者是可以并存的。
在父母亲人看来,因为有爱,才会有好奇、有窥探、有揣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是个体,伪装成爱的行为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我占有欲和控制欲而已,这种情感,也是暴力的一种。这么来看,也带了些许美学色彩。
《孤独六讲》读来有点晦涩,更加注重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全书充满思辨性,读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因为身边基本没有人辩证看问题,包括我自己,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需要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