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一,每个人其实都是“变态”的呢。
“变态”确实被严重污名化了。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到一个人一辈子得某一种精神疾病的机率将近50%。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心理失衡、自我功能失调的时候,如果症状持续的时间和强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就可以被定义为心理障碍。如果在症状轻微的时候不自知,或被激化,每个人都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我们需要用平易的心态对待心理障碍,“变态”真的是一种“常态”,“变态”的人不是“异类”,而是和正常人一样的普通人。
心理障碍其实就是心理的疾病。身体会生病,心理也会生病。身体不舒服了大家都知道去看医生,心理出了问题却得不到专业的治疗,甚至得不到最基本的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反而被忽视、鄙夷甚至厌恶,也许连自己都不敢或不愿意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当今社会,生产力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驱逐着人们追赶更高的科技、更多的财富、更发达的文明。当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无暇照料自己的内心时,更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自然会伴随而来。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不是CEO、科学家、工程师,而是心理医生。社会需要更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用他们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为更多人提供更普惠的、同时依然是真正的(我可以说鸡汤文是伪心理学吗)心理治疗。
感想二,“变态”的原因不好说,治疗也不简单。
在课程里,几乎每一种障碍的病因学,都会从生物遗传、神经学、认知行为、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基本的共识;错误的认知往往导致适应不良的行为。针对不同的障碍,某些方面的决定作用可能明显大于其他方面。因此在治疗上,药物和短程倾向的CBT、长程倾向的精神分析也常常相辅相成。
很多心理障碍的病因还在探索阶段,甚至研究甚少;很多治疗方法对症状的改善不能很好地预测,药物的副作用和依赖性也无法避免。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虽然路阻且长,只能逆流而上,对自身专业的持续精进、对患者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变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能够识别来访者的“病情”,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转介。
感想三,其他和“变态”无关的感想。
第一,老师的发型好赞喔,请继续保持。语调也很完美,温油且坚定。
第二,天涯博客不好用,以后老师可以试试“知乎”。大家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回复每节课的作业主题,而且可以自行设置版权保护,允许别人有条件地复制或转载自己发表的内容。
第三,很遗憾老师没有讲完所有章节,好希望加课 :)
第四,虽然周五晚的social活动对个体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很重要,但被关在小屋里上老师的课,感觉还是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