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作者: 阅读思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06:58 被阅读0次

    很多人都听过BBC跟拍14个孩子49年的故事,这个漫长的跟拍调查,发现了一个让人心惊的现象:富人的孩子仍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仍是穷人。

    r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于是很多人认为,阶层壁垒确实难以被击破,这几年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也越来越多。因为穷人的资源、眼界、教育等都是受限的。

    当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关于草根逆袭的报道时,也会习惯性的对这些人冠以“勤奋”、“聪明”甚至“天才”的溢美之词。

    但一个人身处什么阶层,真的只和财务状况、性格能力有关吗?

    哈佛大学的行为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专门就这个问题发起研究:

    在印度的金奈,纳森教授发现了一个非常繁华的菜市场。这个菜市场的小贩,每天凌晨3点起床,在拥挤的三轮车上忍耐45分钟去进货。接下来的一整天,他们都要在烈日下看守摊位。小贩们清晨的进货价值约为1000卢比,当天卖完后,收入1100卢比,总利润100卢比。而大部分(约为65%)的小贩每天都得去借钱进货,借款利率为每天5%。也就是说,小贩每天借款1000卢比,需要支付的利息是50卢比,占每天利润的一半。

    针对这个情况,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

    只要每天从赚取的利润中省下5卢比,就能少借5卢比,200天后就能有1000卢比,可以免于再次借贷。事实上,只要50天小贩就能实现“不再借款”的目标,因为少借的5卢比还有每天5%利率的复利作用。

    这样做的意义重大,因为50天后小贩就能无债一身轻,不需要支付借款利息,每天的利润还能翻番。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办法,却没有小贩照做,他们当中甚至有的人已经借贷长达9年半之久。

    为什么拥有如此简单解决债务问题的方法,印度街头的小贩却还是日复一日的落入到贫困之中呢?

    纳森教授把这个研究案例写进了他和莎菲尔教授合著的行为经济学作品——《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一书中。

    为什么穷困的人总是永远缺钱?

    为什么忙碌的人总是永远缺时间?

    你应该也思考过这两个问题,钱的问题会永远纠缠着穷人,而时间问题会永远烦扰着忙碌之人。但若仅仅把稀缺现象视作工作压力和忧虑的结果,那就是忽视了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这本书的研究,正是围绕“稀缺”展开的。在这本书中,两位教授带我们深入了解“稀缺陷阱”的真正成因,提出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并教我们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PART

    02

    再看上面说到的“印度金奈街头摊贩”的故事。表面上看,摊贩们之所以陷入无止境的借贷压力,就是因为缺钱。但既然有了好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他们没有照做呢?

    我们很可能会认为,他们的收入太少所以存不下钱,也就无法解决借贷问题,这么理解也没有错。就像小丫每次和大家聊要记账并开启存钱计划时,总会有读者给小丫留言:工资太低了,根本存不到什么钱。

    但这只是“稀缺”的表面现象,背后还包含两个重要特征——专注与管窥。

          往年的年底,总会特别忙,因为要写年终总结和来年计划!

    这种事情每年都做,也就是“预料中”会发生的事情,领导也会提前一个月提醒大家!

    但不到Deadline,很多小伙伴总是无法集中精力把总结和规划写好。因为潜意识里,我们会认为1个月的时间还很充裕,也就是时间并不“稀缺”,于是不紧不慢的收集资料数据。但越临近截止日期,我们对时间的稀缺感会越强,就会越专注于做总结。

    于是我们会发现,最后两三天甚至一天,我们的工作效率出奇的高,想事情更集中和专注,总结和规划的文档做得也还不错,领导看了感觉挺不错!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口头述职的演练时间根本不够,在讲台上现场的演讲环节表现就不那么好了。

    《稀缺》一书对此类现象是这么解释的:

    当稀缺捕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这种专注会让人们从稀缺中获益,让人们获得“专注红利”。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情。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专注具有积极意义:稀缺会迫使我们专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

    管窥则是消极的: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即短视。

    对小编和其他伙伴来说,年终总结大会前夕最紧急的事情是向领导呈现一份不错的总结,我们确实会在Deadline前两天花很多精力专注去完成这份书面文档。但因为时间稀缺,我们又很容易出现“管窥”行为,忽略了“年终总结大会现场演讲”这个同等重要的事情。

    幸而,今年我没有再掉入这样的“稀缺陷阱”。

    再回过头去思考“为什么印度街头的小贩不存钱解决债务”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

    “稀缺”产生的“管窥心态”会让小贩的视野变得狭隘,只专注于“借钱进货”这件更紧急的事情上,而忽略了“借钱”所带来的高额利息,并由此创造出更多“稀缺”。

    此外,当他们整日为了糊口而疲于奔命,每天大脑里还会不断面临各种和生存相关的问题:

    今天进的货品是否能全部卖掉?

    如果货品卖不掉明天是否要借更多的钱?

    ......

    《稀缺》一书把人们的“心智处理器”称之为“带宽”——越是贫穷的人,大脑越不自由,带宽的负担也就越大,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就会变弱,就会表现出更低的认知能力和更弱的行为控制力。

    之前我们也聊过不少很多年轻人深陷网贷之中无法自拔的现象:

    最开始只是因为一时的金钱短缺,在平台上借钱。后来为了偿还利息,又不得不到第二个平台借钱......如此循环下去,某一天突发发现自己背负着难以偿还的高额利息和本金再也无法脱身。

    甚至有不少高学历的人也掉到了网贷陷阱之中。

    这正是一种由稀缺状态引发的“管窥”——只看到了眼前最紧急的事情(解决“资金周转”);“管窥”又产生“借用”行为,进而使得“带宽”负担加重,降低了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力(忽略高昂的借款成本,无法克制的循环借款)。

    当缺钱的人开始“借款”时,掠夺成性的贷款商无疑起了扇风点火的作用,但他们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想要借钱的强烈冲动与对滚雪球般高利率恶性循环式贷款的需求,是管窥心态的直接后果。

    稀缺致使借用,并且让人在稀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稀缺所引发的行为还会令人产生各种短视现象:

    在忙碌不堪时,我们会忽略外在用餐可能给自己将来造成的健康负担;

    当手头紧缺时,我们想不到将来偿还工薪日贷款的难度;

    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忙着赶工时,我们不会想到保持办公室整洁能给自己将来的工作带来好处。

    俘获我们的稀缺,就存在于当下,它所产生的管窥负担,令我们带着短视的眼光做人做事。

    PART

    03

    如果把小贩们的债务全都解决,他们能彻底逃离“稀缺陷阱”吗?

    负债累累的人,时常有这么一种感觉: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所欠下的所有债务,逃脱这个恶性循环。

    事实果真如此吗?

    纳森教授决定一探究竟。他为印度金奈市场的小贩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现金,并还清了所有债务。一夜之间,这些被选中的小贩从借债者变成了有能力存钱的人,于是他们每天的收入翻番了。

    在随后一年的时间里,纳森教授对这些无债一身轻的小贩们进行了跟踪: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这些小贩确实没有重归债务陷阱之中。他们没有将现金随意花掉,也没有再次借债。但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怪异的现象出现了,小贩们一点一点地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到了一年结束之时,他们所有人累积的债务量都等同于没有得到现金帮助的其他小贩。

    也就是说,哪怕为小贩们提供了现金补给,也不能让他们最终免于稀缺陷阱。

    这又是为什么?

    问题的核心在于“余闲”的缺乏。

    何谓“余闲”?

    举个栗子:

    我们准备去旅行时,会事先收拾自己的行李箱。当我们拥有一个很大的行李箱时,我们选择放入行李箱的物品会随意很多,必需品要带,有些看似非必需但可能会用上的物品也会带上,因为行李箱的空间还有“余闲”。当“余闲”越充裕,我们带的物品也会更随意,如何摆放也会变得随意。

    但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小行李箱,哪些物品是必需的,哪些非必需可不带的,物品要怎么摆放才能容纳更多,都是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行李箱的空间没有“余闲”。

    对印度金奈市场的小贩来说,他们缺乏“余闲”:就算拿到了资助现金解决了债务问题,他们每天也只有100卢比(约2美元)用以维持生计。一旦他们遇到点意外(资源越稀缺的人,抗风险能力就越差,小问题也会相对变成“大意外”),比如亲戚结婚要给红包、家人生病等,就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

    此时,稀缺带来的管窥心态再度起了作用,他们会拿手中的运营资本去应付眼前的紧急事件,由此进入另一轮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小贩这所以落回了稀缺陷阱之中,是因为手中可利用的资源没有足够的余闲,也就使得他无法平息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突发事件,。

    “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其影响自己的生活。”

    PART

    04

    聊完这些,我们再看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穷困的人总是永远缺钱?

    为什么忙碌的人总是永远缺时间?

    大致可以梳理出一份答案:

    穷困的人和忙碌的人都掉入了“稀缺陷阱”之中。

    稀缺陷阱的出现,背后有着几个相互关联的原因,而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稀缺心态。管窥致使我们借用,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更低效的方式使用同样的实体资源。因为管窥和忽视,我们最终落入了杂耍的境地。稀缺陷阱成了一场无比复杂的事件,一张由到期未完成的事和代价高昂的短期解决方案拼接而成的补丁图,而其中的诸多细节,需要我们不断地回顾、不断地修正。我们没有足够的带宽(即心智处理器)去制定挣脱陷阱的方案。当我们做计划时,也没有足够多的带宽去抵御诱惑、坚持不懈。而且,余闲的缺乏,也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去平息突发事件。由于我们无法在资源充裕阶段利用宝贵的时间为未来创建出缓冲机制,所以事态就会进一步恶化。

    那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

    长久以来,很多人以为只要传授给穷人赚钱的技能和良好的消费习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际上,穷人会专注于自身的问题,会形成管窥心态,会犯错误,他们不只缺钱,也缺带宽。

    任何形式的技能习得,无论是去学习社交技巧还是财务知识,都需要带宽。如果穷人缺乏带宽,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的掌握这些技能。

    就好比现在不少平台和媒体都推出了一系列财商课程、职场课程,但“听了那么多课,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稀缺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某些穷困之人身上发生的众多失误,不是因为他们不够积极不够努力,而是因为缺少带宽。所以,如果要培养起穷人为未来做准备的“缓冲机制”,节省带宽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如何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构建,从而走向富足呢?

    (1)让“警报”来得更早一些:即重要的事情最好有分期的“Deadline”,以减少“管窥心态”。

    (2)节省带宽:提供教育时,尽量采用高效便利的方法,而不是传统冗长的培养方式;同时个人也应少思考无谓事情,减少“带宽”浪费。

    (3)在宽带充裕时积极行动:构建起“缓冲机制”,为将来留有“余闲”。

    除了这几点,书中还提到了“扶贫工作”和“组织时间”等更具社会性问题的解决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更详细的方法,《稀缺》用了整整三个篇章来阐述,感兴趣的可以把这本书找出来仔细看看,思涵读书荟或许在不久也会共读这本书哦,敬请期待哟 O(∩_∩)O~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nod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