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中,华兰的婆婆因为大儿媳妇是自己的外甥女,所以什么事情都是向着老大,什么事都是先让大媳妇先选,然后再排挤华兰。
最让人忍受不了的是华兰还没有生孩子,婆婆就不停的给老公塞填房的,这让华兰又气又恨。
婆婆不仅变法欺负华兰,还想让华兰管家,其实就是想让华兰拿娘嫁的嫁妆补贴忠勤伯府。
在原著中,华兰因为离娘嫁远,几年没回娘嫁,待盛家搬到京城后,华兰才能带着庄姐儿回娘嫁。
盛老太太和华兰私聊时,问华兰,这几年过得如何,华兰刚开始还说:自然是好的。"可盛老太太把华兰搂在身边说:你连祖母也要瞒吗?
这时的华兰才如实回答:我也不知道我这日子,过的是好是不好。
听了华兰的苦诉,盛老太太教给华兰两点:
第一,是把管家的事情赶紧交出去,因为忠勤伯府未来不一定是他们的,打理得再好也是为别人做嫁衣,最重要的是贴了银子不落好,又累得不行,所以这货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第二,早点生个儿子,在古代大家,女人生了儿子才能母凭子贵,在家站稳脚跟,所以盛老太太准备请贺老太太给华兰调身体,好早些生个儿子。
这样看来,华兰虽然聪明,但还是太年轻,做事情很多细节容易忽略,所以盛老太太让她抓大放小,让先做重要的事情,这样小日子才能越过越顺。
这是因为华兰的婆婆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天天贴补嫁娘不说,还喜欢柿子拿软的捏,每次欺负华兰后觉得没有人可以收拾她,所以变本加厉。
华兰能忍的时候忍着,可是有了庄姐儿后,婆婆为了欺负华兰,居然拿全哥儿威胁,还让庄姐儿和全哥都受伤,这是一个做母亲的不能忍的事情。
这件事情华兰给明兰说了,明兰调查了,袁夫人的大姑子寿山伯夫不喜欢袁夫人,因为袁老太太曾写过遗嘱给忠勤伯如果袁夫人闹事,罚祠堂跪祖先然后休了。
所以袁夫人是怕大姑子寿山伯夫的,于是明兰就出主意给公公纳个妾,就像盛纮治王氏一样。
这样袁夫人,就没有那么多精力管儿媳的事了,所谓一物降一物,自作孽不可逭,硬生生的好日子不珍惜,非要乱拆磨人,最后把自己也赔进去了。
所以说,做婆婆聪明的做法,就是对儿子和媳妇事不乱掺合,对媳妇好些,两人有矛盾也是应该说儿子的不是,这样儿子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否则儿子的日子难过,自己的日子也难过。
都说媳妇熬成婆,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所以做事要眼光放长远些,宁可和和气气当婆子,也不要轻重的去欺负媳妇,否则等自己老了做不主,日子自然就没有那么好过。
这样看来,知否中华兰还是比较善良的,如果换成康姨娘和墨兰这种类型,一定是凶多吉少。
如果袁夫人够聪明的话,面上对华兰说的过去,即时偏心也不要太明显,她未来的日子也不会那么难过。
所以说婆婆的过分偏心就是在自断后路,只有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最后别人让你更没有路走,想一想何必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