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家和先生,和我还有点小小的缘分。虽是两次擦肩而过的缘分,也算是和大学者有过直接接触吧!
第一次是我上研三时,按照父母期望和我自己的理想,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先生的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专业。但因当时结交的男友是本科毕业,他本人无意继续进修,又怕我考上博士拉大两人思想距离,因此不主张我考博;余当时年少,痴恋男友,其言无不听从,故考博意志有所动摇;每每男友来找我玩,无不奉迎,减少了很多复习的时间,以至于到了考期竟然很多该看的书都没有看,自觉实力不够,不得已做出放弃考试的决定。而我报名前曾和刘先生写信联系,他很高兴我有志报考此专业。没想到考试时我竟未去,为此他还在第二年我师弟报考他的同一专业时专门询问师弟我何故弃考。我以为一个素不相识的考生未去考试,他会司空见惯,不以为然,没想到他始终心存悬念,要了解我弃考的真实原因。心中大大地感动和不安。
第二次是在工作多年后,我工作不顺利,想再次重进象牙塔以治学为业,再次写信给刘先生,说我想重新报考他的这一专业。原以为老先生学术科研繁忙,必得至少一周后方给我回信,却没料到两三天后就收到他的回信。大意是质疑我考博的目的,疑我不诚,劝我好好做好目前工作。我当时确是满腔热情想要重改以前犯下的错,弥补年轻时的悔恨的,但刘先生的回信无疑是一盆凉水当头浇下。自己看完信怔了半天,从此也就放弃了对这一专业的考博愿望。但对中外古史比较的兴趣并未放下。
近日有幸看到刘先生的口述史,感觉刘先生所谈的中外古史比较研究方法和我所想正相一致,心中才知道自己当年错过了多好的求学机会!
老先生治学严谨踏实,虽学术渊博却依旧谦虚谨慎。他认为,要做好中外古史比较研究,必须在中国史和世界古史领域有精深的研究。除需具备好的古文根底外,最好能懂古希腊语、拉丁语或是梵文,能读懂原始材料,这样方能做出真正好的研究成果。我和老先生一样,也是喜欢古文和英语,希望对中西文化比较有更精深的了解。只可惜,我没有这样宝贵的求学机会了!
老先生在年少时历经战火,被日本奴化的经历让他对祖国传统文化更加痴迷;混乱的社会环境虽让他总是无法完整地进行学业,却促成了他通晓多门语言、广闻博识的学术优势;战乱时人的居无定所,却促成了他上多个大学、听不同领域最顶尖名师教诲的机会。所以,诚如老子所云:“祸兮福之所倚” 。
老先生治学严谨,一生都不忘自己因未查原始资料而犯的论文引用错误。他郑重提醒后辈治学者,引用别人(尤其是故人)文字时,一定要尽可能阅读原始文献,以防以讹传讹。老一辈学者的踏实严谨的治学作风令人景行行止。
虽无缘刘家和先生门第,但我会按照他的学术要求和学术建议去研究中国古史。就像他所提倡的:“古之学者为己”。是的,不为别人,不为名利,不为短期实用目的,为自己的心,好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