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和个人成长,要学要做的事情都很多,比如身体健康、情绪管理、学习知识等等,可谓千头万绪、学无止境。如何抓住核心目标,让自己的育儿和成长之路走得更清晰更有方向感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了答案,我将其略做加工概括为两点:自立和乐群。抓住这两点,就不至于跑偏。
阿德勒心理学在人的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是: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为人父母者都偏离了这两点目标。
在自立方面,有些父母会自觉不自觉地阻挠孩子迈向自立。比如溺爱孩子,让孩子过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管,导致孩子上了大学了还不会洗衣服,当妈的甚至要过来陪读。当孩子表现出“没有父母在身边我也能照顾好自己”时,做父母的不是为孩子高兴,反而是深深地失落,因为觉得“他不需要我了”,甚至进而恐惧“他就会不爱我了”。就像朱雨辰的妈妈,看到儿子会做饭了,她第一反应居然是“孩子这么会做饭,那他都经历了什么,肯定是吃不好喝不好,自己才学会把饭做好的。”她还把自己认为的“爱”密密麻麻地强塞给儿子,十年来每天必须喝掉她半夜起来辛辛苦苦熬的梨汁,即便孩子有急事出门喝不下带不了想不喝都不行,这样的爱简直就是虐待。
在过度保护和粗暴干涉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我可以通过努力做成事”的生活体验,也就很难发展出“我有能力”的意识。为何要慎嫁“妈宝男”?就是因为他们内在缺乏自信,没有决断力,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更不用说照顾好自己的老婆孩子了。
对于父母来说,要培养孩子的自立,最重要的觉悟就是要有界限感,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就像纪伯伦的诗中所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要接受孩子是独特的个体,从他一出生就要将其作为平等的个体给予尊重,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像园丁一样接纳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相信他们在内在生命指引下都可以成长得很好,只给予精心照料,但不过度保护、粗暴干涉。
在与社会和谐共处方面,有些父母本身就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所以也不会教导孩子如何跟人友好相处。带娃玩乐高时跟一个爸爸交流,他就是这样,他儿子打了班里别人家孩子,对方爸爸找他说这事儿让他儿子道歉,他不仅没道歉还跟人骂起来了,还叫嚣着要叫人过来打对方。这样的爸爸,怎么能教出能跟他人和谐共处的孩子呢?他们眼中的世界是遵循丛林法则的弱肉强食,他人是需要防备与压制的竞争对手甚至敌人,自己绝不能吃亏服软,谁都觉得自己惹不起那才是威武。在这样的家庭中熏陶出来的孩子,往往成为小霸王,恃强凌弱缺乏同理心,校园欺凌的事儿不少干,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可悲的是,咱们的教育大环境很容易培养出“人人都是竞争对手”的意识,应试教育成绩至上,高分遮百丑,低分一无所有,成绩好的战战兢兢生怕掉下来,成绩差的自卑畏缩甚至自暴自弃,出于恐惧和嫉妒,就会滋生出很多违纪作弊、打压他人等乱象。走上社会,见到朋友过得比自己好则“羡慕嫉妒恨”,在网络上对陌生人肆意攻击辱骂,在单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等等。
引导孩子树立“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非常重要,有此意识方能有大格局大胸怀、能容人能成事儿,遇到人际冲突能通过沟通寻求合作解决问题。
育儿先育己,父母要先迈上自立的道路,学习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才能将这些技能意识潜移默化地教导给孩子。现在开始也不晚,目标清晰了,努力起来就有方向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