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巢湖文海
我们(一百六十六)

我们(一百六十六)

作者: 箫琴xq | 来源:发表于2020-08-12 09:17 被阅读0次

    2020.8.1赠李白、油条包麻糍、五条人糖水铺。

    终于迎来八月,八月出生的我,喜欢夏天!7月31日,我跟老公说,很想去吃麻辣菜,我不怕麻,想起乐堤港的“赠李白”。你第二天就带我去吃了,那么大的太阳,爱你哟!

    你不能吃太辣,这家店我们也就偶尔来。酸菜鱼、牛蛙和牛肉是我超爱的,大都是我吃完的。牛肉超辣,牛蛙超麻但肉多,今天吃得很满足,这个甜品拼盘好看又好吃。你跟我碰杯说,祝我辣得开心!没事,下午带你去吃其他好吃的。

    我有个同事的男朋友也是杭州土著,但放假时不跟她出去玩,就喜欢宅在家。一点辣也不吃,我同事是实力吃货,很喜欢吃辣的,偶尔一起去吃火锅,也是她一人在吃,吃完后她男朋友再去吃碗面。

    她说羡慕我老公常陪我出去吃喝玩乐,风雨无阻,公婆还那么好,这样的杭州家庭实属难得!

    还有个同事说,我老公这么粘我的,很大概率是生女儿的,她身边很多例子都证实了这个说法。我说,借她吉言了,我也好想要个女儿。

    我跟老公两家都是男孩多,家里有个女孩就很宝贝了。老公和公婆都特喜欢女孩,希望我以后能生个女儿。婆婆说说我们的女儿肯定不会差,最好就是白皮肤像可可,五官像我。

    我也在想,要是有个女儿的话,我跟可可的人生就达到巅峰了。老公家族基因好,女儿身高不成问题的,智商像可可那样高,情商像我这样好,嘻嘻。

    我妈也是超喜欢女儿的,当年哥哥出生后,我妈有点失落,怕二胎还是个男孩,所以7年后才生的我,没想到终于如愿以偿了,有个宝贝女儿了。

    在那个不能生二胎的年代,桂林那边很多都可以生2个的,因为少数民族多,只要父母当中有1个是少数民族身份,就有二胎指标。

    我们家的人都是汉族,只有我和哥哥跟着妈妈是瑶族的。但我们不是真的少数民族,因为我们是在城里长大的,不是那种少数民族聚居地,也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没穿过民族服饰。

    吃完后就去逛了“Lin BrandNew Vintage古着屋”和“风雨书店”,都在下城区狮虎桥路,这条路有好些个宝藏地。

    从书店出来后,我们去寻找“机遇油条包麻糍”,自从今年4月我们在厦门中山路步行街吃了“油条包麻糍”后就念念不忘了,超级好吃的,才10元。

    前几天可可老公跟我说,杭州也有家店卖这个的,在学士路那边,龙翔桥站地铁口b口出来就是学士路。我们特意去尝尝,要12元,味道比厦门的差远了。

    回家途中还去了工联美食广场吃“五条人糖水铺”,这里太多美食店了,每天都那么多人。我特爱糖水,一直都很想来尝下五条人,发现味道远不如乐堤港的赵记传承和糖纸。

    忆童年(四)

    对了,我有没有跟你提起过呢,学校附近的小小文具店,插了好几种大大的棒棒糖和棉花糖,仿佛其他的文具,都甜了起来呢。我是真的很喜欢吃棒棒糖和棉花糖嘛,很好吃的呢。

    小时候逛街时,妈妈很爱带我去文具店和新华书店,特别是开学时,她会给我买新书包、很多文具和书籍。每次出门时就要去逛逛书店,去享受挑选书的乐趣,就算在里面待上一整天都不会觉得腻。

    有时看得入迷了,就坐在那慢慢看,妈妈就边跟书店老板聊天边等我。她跟那些书店的老板都算比较熟了,因为常去帮学生订阅学习资料。我把想要的书都拿在一边,再决定要哪几本。这个时候,妈妈就会把它们都拿到收银台,说喜欢看的话就都买回家慢慢看好了。

    每次从杭州回家,看见房间里的书架上都整齐地放着我读书时代买的各种课外书。有名著、有科幻、有奇闻异事、有杂志……看来老妈时不时都会去我房间打扫下,整理下的吧,谢谢妈妈!

    最常逛的文具店是老百货商店前面那一条路上,常去粮食局门口那家,那是我同学的爸爸开的,我们很熟悉了,我常去她家玩,有时中午去学校时,也会去她家叫她一起。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经典文具吗?

    两用橡皮:白色擦铅笔字,黑色擦钢笔字;水果橡皮,闻起来很香,不过不太好用,容易把纸擦得黑乎乎的;卡通卷尺,不仅可以变幻图案,还可以卷起来,还有那种可以闪来闪去的塑料尺子;四件几何仪、修正液;

    上海牌水彩笔和大蜡笔、胶水;英雄牌钢笔,看谁不爽就用它甩谁一脸大黑点子;英雄牌墨水和圆珠笔;上海大鹏牌计算机形状卷笔刀;塑料三角对尺、折叠剪刀、方格修正贴;

    学校数学课必备的算盘珠子,比现在的计算器好用呢;铁制的铅笔盒,上面还有九九乘法口诀表,用来砸前面同学的后脑瓜子最好使了,后来还出了自动铅笔盒,一按按钮就会自动打开,里面还有好几层呢;

    歌词本,平时拿出来翻翻觉得很有成就感,有的里面还贴上贴画;贴花本,把背面的黄色纸面撕去后可以贴在本子上,作为收藏,一般都是歌星影星之类的。有人喜欢贴在本子里,有人喜欢贴在书本上,有人喜欢贴在文具盒上。

    不锈钢直尺,那时候还喜欢用尺子在地上磨,磨到最后很锋利,用来在木头的课桌上琢着玩;上海长城牌木制铅笔、北京金山牌自动铅笔;写字垫板、老式笔记本、信纸和信封。

    有次妈妈在文具店给我买了本带锁的笔记本,说用来给我写日记的,可以写下自己的小秘密。那是本很精美的笔记本,封面也喜欢。但妈妈不知道的是,我用这笔记本写了一个科幻故事。我特别喜欢看科幻小说和电影,对那种高智能的产品很是着迷。

    那是高中的时候,有次趁着一个三天小长假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在房间从白天写到黑夜,一本笔记本全部写满了,当我写完最后一句话把笔放下的时候,我的手别提有多酸痛了。

    回学校后,我把小说给几个同学看,让他们给我提意见。很感谢他们从头到尾看完了,还用红字给我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后来又把这小说修改了几次。

    写的是100年以后的事,那个时候的世界就像科幻电影里的那样,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随处可见,哆啦A梦那个时空机真的有了,人类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穿越到未来。

    各种节能车不仅能在地上开,还可以在天上飞,像变形金刚那样变身,当然少不了“无人驾驶汽车”。人类可以隐身,可以空间移动,可以穿墙走壁,居住的房子,上班的地方和学习的校园都是形状古怪的建筑物。

    当然,那个时候地球有外星人了,地球人也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去其他星球。可是高科技发达的世界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机器人和克隆人想称霸世界,各个星球之间也会出现矛盾,会发生星球大战。

    小说里的女主角就是因家乡的星球发生内乱,不得已被父母送到地球避难,被一户好心的家庭收养。直到15岁时发现自己身上的特异功能越发厉害,还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秘密,明白了自身使命是什么。最后男主角将她护送到家乡的星球,跟她一块并肩作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为父母报了仇,也平息了战乱。

    呵呵,现在想起来我都还觉得好笑,当时怎么会突然想写这样一部小说。我记得这些情节曾在我的梦里出现过很多次,我觉得很有意思,终于在一次睡醒后,我记下了还记得的一些梦境,然后花了几个小时塑造人物,最后一气呵成。

    这事家人不知道,不然非得骂我,高中宝贵的时间竟然用来写小说,可我现在仍为这事自豪,它为我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些许活力,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小说,觉得当时写的情节和刻画的人物有些搞笑和不完美,欠缺的东西太多,可我仍珍惜这个故事,它就算是我给自己的成人礼物吧,为自己完成了一个梦。

    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在心里默默祈祷以后能当个天文学家的愿望,那个似乎久远而遥不可及的梦,就像是看着那些亮晶晶的星星,好像就在你眼前,但就是无论怎么伸手都无法触摸到。

    它们离我们太远太远了,我一直相信在浩瀚的宇宙,美丽的银河系中,不只有地球存在人类,还有其他星球也有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条件,甚至有外星人已经在那些我们还不知道的星球上生存了。

    可是哪个大人能真的把你说的这些当真呢,没人在意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东西,你只要好好学习,乖乖考高分就是了。

    小时候大人总爱问我们长大后做什么啊,孩子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充满着想象力,可却被大人告知要做教师、做医生、做科学家等等。要多做奥数题,要拿新概念作文比赛大奖,要赢得英语演讲比赛。

    孩子被告诫不要浪费时间看那些没用的书,总爱胡说八道,乱扯些不现实的东西。我就是不明白,大人所谓的科学家到底是怎么样的,难道天文学就不是科学么,画画就是没出息么,唱歌就是表演的戏子么……

    我记得以前读小学时,音乐老师先教谱,等学生能连贯唱谱了,再教歌词。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乐谱,那个音是几拍的,唱起来节奏准确,发音正确,不会走调不会错节奏。

    还会教我们唱山歌,讲“刘三姐”的故事,看《刘三姐》的电影,教民族歌曲,讲解民歌文化。教学中,老师还会讲乐谱知识,教我们乐器。

    忘记是几年级的时候了,学校要求每个人都要学竖笛,音乐老师就在课上教我们,刚开始拿到竖笛时,我很兴奋,因为对乐器一直很感兴趣,玩过电子琴和口琴,笛子倒是没试过。

    老师教我们如何识别每个孔对应的音是哪个,手势怎么放才正确。我试了很久都没找到窍门,看见老师可以吹出一首首歌,我很羡慕。回家后,我就一直待在房间研究竖笛,经过一两天的琢磨,终于可以完整吹出歌曲了,我开心极了。

    后来再上音乐课时,老师问我们吹得怎么样了,大多数同学还是找不准音调的,我可以不用看歌谱就直接吹了。老师问我是怎么学的,我说就自己瞎琢磨,突然就吹出来了,老师便让会的同学去教下不会的。

    只要我在家有空,都会拿出竖笛来练习。我玩乐器时,家人从不嫌吵,总是说我吹得又进步了,弹琴弹得更好听了。我对竖笛很爱护,常会清洗,不用的时候就用套子套住它。来杭州读书时,我也是把笛子随身带着的。

    美术课我很喜欢,美术老师从基本的教起,一步步讲解各种绘画技巧和美术知识,耐心地教学生怎么去画,鼓励大家发挥自己的创意,画出自己的风格。我从小就对绘画着迷,看到哪里有图就画,书本挂历电视上的东西都画,很是逼真。

    每次开学发了图画本后,我就开始画各种图画,一天就把一本图画本画完了。老师布置了绘画作业,要上交的时候,我只能把画满的图画本交上去。结果,老师把每页都评分了,大多是A,还把我的本子在班上传阅,让同学们向我学习。得到老师的认可,我可高兴了。

    老师想让我进他的美术学习班,系统地教我素描和写真,说可以带我们去郊外画山水,出自己的写真集。我当然很向往啦,这是很好的机会,可是我却没去。我知道画画只能当做兴趣爱好,家人是不会让我专门去学的。

    虽然有遗憾,可我一直没放弃画画。上中学后即使学习任务再繁重,我还是可以两边兼顾。不学习的时候,我就在房间研究漫画、水彩画和国画。中学后音乐课和美术课就基本被别的课挤掉了,音美课这样的副科,没有多少学校会重视。不知道现在的学校还是这样的情况么,老师是怎么教音乐和美术的呢。

    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了吧,听说老师就是在台上放要学的音乐,教学生跟着唱。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就是只会看着屏幕跟着字幕唱歌了么,没有字幕就不会唱了,不知道歌词,不知道哪句是几拍。学生喜欢的都是目前流行的歌曲吧,这会流行什么就唱什么,过后新的流行歌曲出来了就换唱那些新的歌了。

    对了,还记得小时候看小说瞧电影,对点穴很着迷,觉得这是很神奇的事,于是几人一起排练剧情,手指在某人身上乱戳几下,被戳者立即保持不动的姿势,然后等着对方帮“解穴”,当时玩得很是疯啊。

    从小就喜欢看鬼片,看的时候还把房门关上,灯关掉,窗帘拉上,故意营造那种氛围。我还模糊地记得跟哥哥姐姐玩过“笔仙”,可惜那时太小了,都没什么印象了,不过好像蛮刺激的。

    尤其喜爱林正英的僵尸片,也学着买那种黄色的纸,用红墨汁在上面画降符,贴在房门上,嘴里还有模有样地念叨:“天灵灵,地灵灵……”

    “我代表月亮消灭你”“那我代表太阳燃烧你”“石头,剪刀,布……”我的这些儿时玩伴们,你们,还好吗?我很想你们了,愿大家安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一百六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cp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