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生

作者: 暉哥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23:04 被阅读0次


各位同学:

       大家好!

        这是我们本次项目的最后一次作业,也是我们所剩的为数不多的交流了。所以,我尽力把我们几个月来大家的作业呈现出来的优势做一个梳理,并且附上我们整个心理资本提升的思想体系以及发挥的作用。

        相逢一场,我给自己的定位非常精准——就是大家的一枚棋子,一支拐杖,一面空镜子:

        之所以甘为“棋子”,是因为:管理层的人力资源应用,不仅仅是向下用好每个员工、下属;也是向上“管理”自己的上级,能够最大最优用好组织配给我们的资源;同样,外部人脉,也是大家必须珍惜的资源。不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而是如何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为组织利益而调动一系列资源,需要有的能量;

         之所以甘为“拐杖”在于:管理岗位,尤其是中层往上,对于人员的要求,不仅仅在于专业,在于“技术”的精通,更是格外要求人的综合素养,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包括客户研究、包括社会调研等等专项能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未免有些苛责,尤其是我们身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我们不得不忙于事务性管理工作的时候。

         但是,对不起各位,有或者没有这些能力,对于我们的进一步职场进阶,意义重大。我以“心理资本”为假借,其实就是辅助大家培养和建设起自己的以上能力。

       全程6次作业,次次都要对前一次作业进行分析比较,调整难度,针对不同的同学,预判其能力短板会有什么样的呈现,会引发什么样的情绪感受,什么样的思维和表现,然后才能确定下次作业中的措辞。最大可能实现对大家的托举。

       之所以自称为“空镜子”,是因为——所有的你的进步,你的成长,你的每一个感悟和思考,每一个灵光一现的念头落地成为自己独立的管理动作,这些,我都帮不上忙。它来自于你自己的努力,更来自于你自己对于这个职业的敬重和定位。

        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以一种光,折射另一种光:以我每次和大家每个人的交流,每次作业的反馈,给大家的每个点评,来让大家有所感悟,有所反思。

        坦率地讲,培训也好,辅导也罢,对于一个群体来说,永远是个“广种薄收”的事情。成年人的世界里,自信于“已知”的多,自尊于“面子”的多,自傲于“经验”的多。

        能够躬身反省,在每个学习中,永怀好奇之心和自我提升的人,永远是少数人。这对于组织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于一心希望提振士气的领导者来讲,是个令人沮丧的事实。

          但是反过来,他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的是,在人群中,因为有了某个机缘,某场培训,某个项目,给了某一个,某几个人一束光。他们如夜航中忽遇灯塔,如同冰原上扑近火光,在职业生涯最迷茫,人际关系最纠结的时候,有外来的力量干预,让他们迅速地自我反省,找到出口,对组织的感恩,就是未来的动力。

         我们所有的项目,最大的价值在此:并非在“术”的层面上给到的大家“方法”甚至“伎俩”,而是在思维层面上,帮助大家梳理出自己的管理思想;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凝练出自己的格局与灵魂——这恰恰是一个组织的文化最为核心的地方。

        组织文化,不是从上而下的灌输和推动,而是有这样的一批中流砥柱,出于对组织的感情,对事业的热爱而自发推动而形成的优良传统。


          这就是为何,我们用带研究生的方式,围绕着一个二级分行的支行长岗位,设置了4个学科,4个角度的心理资本提升课程的原因——我们不是在培养“干活的”人,也不是在培养“传话筒”+“包工头”式的支行长,而是在敦促、激发、成就那些未来在新领域开疆拓土,引领我们银行在新业务新方向上做出新成就的分行行长。

         基于此,我可以解释为何,最后一个学科,我们选择了社会学的角度,来帮助大家看待自己所处环境的“本土文化”。

         各位,在作业中,大家呈现出三种不同层次的分析视角:

一、就事论事,就“书”论“书”:在费孝通《乡土中国》所提及的几个观点和理论中,去找生活中能够对号入座的现象。

          不客气一点讲,如果您读书仍然在这个层面,需要提升的空间会很大。它意味着:您仍然是一个决策执行者,而不是分析者和思考者。也就是说,您惯于调动自己的资源,去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来证明这个目标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就是没有思考过,或者不敢质疑这个目标的设置有哪些价值,要实现什么。这是一个基层管理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一直延伸到高层管理,也许出于惯性,也许出于对权威的畏惧,但是,一定会影响您的职业进阶。

二、理论结合实践,能够“学以致用”,对于某个客户、某个组织进行分析,呈现出自己的工作方法,并且用了社会学理论来进行诠释和印证。

         这部分同学,已经是职场中的思想者和实践者。他们不缺乏实战经验,也不缺乏手段和方法。我们的项目,对于他们来讲,会有“似曾相识”的默契感和融入感。他们会啧啧咋舌,经常说,啊呀,这不就是我曾经用过的什么什么办法吗,这不就是上次我对付哪个客户用的手段吗?他们从读书中汲取了自己想要的理论来诠释,而且,最大的好处在于:他们曾经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育”下属,带领新人。但是总是觉得不是非常得法,因为不能举一反三。而项目给他们的,是梳理了他们自己的管理思想,形成模块化的呈现方式,能够成为他们日后的管理工具。

三、代入感很强,由此对于自己所处环境,城市,经营范围的人群进行分析和延展。

        这部分管理者比较少,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举一反三,能够由此深思经营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能面临着的是什么样的人群,我们可能遇到的共性难题是什么。

        他们最值得欣赏的地方在于:眼下也许默默无闻,但是他们是最容易“弯道超车”的群体——遇到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是最容易从迷雾重重中杀出来的领导者。

        他们生对了时代,曾经依靠着几分运气,几分人脉可以经营好一个小团队的时代,永远过去了。

       未来考量的是每个人,每个个体对于人群的理解,对于社会的理解,对于服务设计和经营方向的理解。一句话,用脑不够,用心也不够,用的是超越自身时代性和地域性,能够前瞻地看待世界的能力。


        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点哲学思考:这个世界会如何?

        再加一句:我们自己事业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这六期作业,无非就是9个字:“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它是心理资本提升的三个方向:

1、对“我-我”关系的审视和反思,帮助我们跳出不自觉的思维模式,理解自己的短板,接纳自己的局限,同时,能够真正欣赏自己。

2、对“我-他”关系的观察和凝视,帮助我们能够深度共情别人的需要,能够摆脱自己的某个角色的束缚,完成工作职责,更悦纳自身社会责任;

3、对“他-他”关系的展望,能够让我们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社会不同的领域的空间轴,去领悟我们所在的坐标点,从而用发展的目光去看眼下的处境,能够引领组织走向更好的方向,更能够接纳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知天命而尽人力,平和成熟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


       一别隔山海,希望各位行长,不仅仅在项目中有工作获益,更重要的是,深知人生辽阔,未知无尽,可能性无穷,有更无憾的人生。

         珍爱你们,祝好!

相关文章

  • 参禅

    参禅之初 见佛即佛,见众生即众生 迷时参禅 见佛非佛,见众生非众生 悟时参禅 见佛如见众生,见众生亦如见佛 非此,...

  • 见众生

    文/钱哆哆 我一直以为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其实人的本质都是自私自利的,不要说有利益关系,就是没有利益关系存在,有的...

  • 见众生

    各位同学: 大家好! 这是我们本次项目的最后一次作业,也是我们所剩的为数不多的交流了。所以,我尽力把...

  • 见众生

    见到自己很久了,可是见到众生是最近才变得真切的。 每天晚上坐公交车,看到穿校服的中学生背着书包叽叽喳喳,成群的冲到...

  • 见众生

    王家卫说:“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古人也曾想把酒问青天,然而天地无言,岁月赠你一身...

  • 见众生

    一辆辆蜂拥而至的救护车, 走廊里躺着的形形色色的病人, 为了省下每晚1000元监护室费用而转入走廊的老爷爷, 宁愿...

  • 见众生

    [咖啡]今日分享: 学习的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见众生”,所谓“道不远人”。 [太阳]见众生,就是要把自己...

  • 见众生

    叶底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宫二和叶问比武之后,赢回宫家从无败绩的面子之后回到了北方。回想...

  • 见众生

    这是我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330天 人,从自我为中心,到认识到无我之境,并且能够持续精进利他,这是生命层次质的...

  • 见众生

    2022.05.31牛彦芳督导感悟:通过张老师的督导,坚定了自己不断攀登与完善自我的决心。咨询师能走多远,就能将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dh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