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业长青》里有这样一段话:“在创立公司之前,或许最好不要沉迷于寻找什么伟大构想。”
因为作者认为追求伟大构想的这一思路就像吸铁石,会吸引很多我们的精力,最后你都忘了创立公司才是你原本的追求。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幕布文档上记着:思考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先干再说,还是想好了再做?精力分配如何保持“想”和“做”的平衡,实现效益最大化?
2
无论是“行动派”还是“谨慎派”,都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行为态度。
前者认为反正没有办法确定,那就去做吧。一来只要做了就会有反馈;二来在做的过程中信息收集可以不断消减不确定性,甚至产生伟大的创意。
后者是典型的“三思而后行”,不断在思维中打磨伟大的创意和周密的计划,直到基本上胸有成竹了才去行动。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需要谨慎的是过度情况:只干几乎没有思考,或一直在想怎么完美却迟迟不行动。
3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却没有进步?这是很多脑力竞技选手都问到我的一个问题。
后来我总结出两类人:努力型和理论派。
第一类人,1天24小时,有10个小时在训练。没日没夜地训练,当然很辛苦。甚至有人很自豪地跟我说,他敢保证没有人比他训练更努力了。但是很遗憾,结果并不是很美好。
我们上学的时候、工作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困惑,那个下课后根本不学习的人为什么每次都能名列前茅?那个到点就下班的人为什么比我这个辛辛苦苦加班的人先晋升?
难道仅仅是努力和天赋较量的结果?我想这些人之所以成功,在于有策略地努力。
第二类人,俨然是一个大理论家,告诉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每天研究从00-99这100个数字对应什么图像编码人们的记忆效果最佳。我就很好奇地问他们,这半年有进行过一次记忆训练吗?
答案是没有。这就像你想了无数个赚钱的点子,结果一次都没有去试,然后一分钱都没有赚到。
没有经过现实检验的创意都是海市蜃楼。
4
人们为什么容易对不确定性产生过度反应,最终导致了“做”和“想”的失衡?
根据我的经验,我归纳了两点原因:
第一,我们还没有办法真正地去接纳不确定性。而这种不接纳会滋生逃避心理,反应到行为上会有如下几种行为:
有的人完全忽视不确定性,反正我确定不了,纠结确定性问题没有意义。也许你经常听到朋友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要顺其自然。
我高中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然后我们会发现“顺其自然”是在最后面的,顺其自然是我们对结果的态度,而不是对行为的态度。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结果,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经常会说人类最高级的自由是掌控自己,如果掌控有3个选项:A.掌控环境;B.掌控他人;C.掌控自己。你选C选项成功的概率更大。
有的人非常恐惧不确定性,于是追求完美,追求绝对的创意。于是你会告诉自己,“我还没准备好”。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主义也是对不确定的一种逃避心理。
第二,我们过往习惯了在确定下做事。我们想一想我们从小到大做的题目都是什么类型的?大部分都是有确定唯一解的,偶尔的一个开放题也是半开放,因为这样有助于去得到相对公平的评估结果。
但是你的思维已经习惯了给到各种限定条件,然后去思考那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习惯了确定性的思维模式,等面临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没有章法的限定条件,我们没有办法适应不确定性。
5
其实,人这一生就是不断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在确定中挑战不确定。
我们之所以会害怕,会逃避,很大程度上源自非黑即白的思维。我们习惯拿100分,我们会记住0分,不容易引起注意的就是中间的60分、70分……
一件事情的确定程度很大,完全可以去尝试;一件事情的不确定性超级大,那我们可以不考虑它。可它的不确定性在中等程度,人们往往没有办法确定做还是不做。
所以,你要做的是去给不确定性事件制定一个判断标准,什么程度的不确定可以纳入考虑范围,思考到哪个程度就可以去做了,行动到什么阶段可以再思考,然后继续行动。
应对不确定性,你缺的是不断提问和量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