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跨维度对话-《僧侣与哲学家》

跨维度对话-《僧侣与哲学家》

作者: 嘎吱哥 | 来源:发表于2018-11-20 18:38 被阅读10次

       告诉我哪里寻得到智慧?

    -----引子

    僧侣与哲学家是有些类似的职业,他们都以对智慧的无尽追求为人生的目的。但本书比较巧妙的地方在于僧侣和哲学家虽有着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但是两人却又血脉相连,是实实在在的父子,颇有些耐人寻味。

    其中哲学家是法国的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文学哲学专业出身,曾经写过风靡欧美的哲学专著,后转而进军政治界,成为法国有名的政治评论家。僧侣马修则颇有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他年轻时就读于某法国知名大学,并凭借优秀的论文顺利拿到生物学的博士学位(在欧洲博士毕业不容易的)。正是走上人生巅峰之时,他却匪夷所思的突然离开法国,去往西藏,出家学佛。

    父子二人大概从此以后就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因为信仰的不同,也并不互相理解,并多年未见。本书以对话为主,其精彩之处就在于秉持不同价值观的出色人才针锋相对的辩论,并从自己扎实的专业体系出发,给出相应的观点,你来我往,有着高手过招的架势,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这里特别鸣谢一下借给我这本书的师兄,解答了我很多关于佛学和哲学的疑惑,超级感谢。)

    书中大多是哲学家在发问而僧侣在回答,但是通过双方的交谈,显然可以感觉出西方的哲学已经不复辉煌。从文艺复兴开始,哲学已经渐渐被取代。哲学起源于希腊,意思是爱智慧(sophist)。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寻求一种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其二是不断探索发现周围的宇宙世界。哲学的第一个功能由宗教、政治取代。宗教是试图解救单个的人,通过信仰、忏悔,人最终获得救赎。政治则是寻求建立一种科学民主的社会制度,以期通过这样的方式尽量让社会中的每个人获得幸福的生活。哲学的第二个功能则由科学代替。随着近代科学的崛起,哲学显然逐渐远离人们热议的话题。

    僧侣则是站在佛教徒的角度上,通过佛法对世上的一切进行解读。他修习的是西藏密宗,大乘佛教的一种。佛教于一般人而言更是博大精深。这本书读起来略微有些吃力之处就在此了。就我能理解的部分,对佛教的阐释如下。

    佛教追求的是一种解脱,从执着、欲望、苦痛之中的解脱。他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跟西方的哲学家是不同的。它远非我们理解的求神拜佛的迷信,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学习,唤起智慧,消除无知和无明。佛教提出一种直接体验式的直觉式的学习方法,不是科学所提出的探索,而是唤起自己的回忆。这些智慧和知识是本来我们就已经具备,不需要向外求,只需要打开自己的心就能记起。(苏格拉底也有同样的论点呢!)

    去寻找“空性”,这蕴含在所有的现象中。特别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对于“我”的执着,没有“我”,生生世世的轮回流转就不再奏效。这本就是空性的一种体现。在现象界中,没有一个地方一个物件是单独、固定且实质存在的。这些不是真实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能感受的到呢?是因为附着在现象中的心。若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是对的。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感受程度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又都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这不同就是心境所造。空性不是虚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一种可能性。空性之中隐含了一切的可能性,且这种可能性是相互依赖的。可是,空性去哪里寻找、体悟呢?这就需要修行,通过各种训练建立一个坚强、独立、有执行力的自我,然后再发现一切的空性,包括我们自我的空性。

    痛苦更多的来源于心态,而某种心态、情绪的产生则是因为无知和无明。并不是简单的深呼吸、抑制情绪就能解决自身所面临的种种窘境。其根本还是因为无知,因为无知从而产生累生累世、不断积累的习气秉性,进而形成固执而执着的自我,并且有一种对自我的喜爱和迷恋。可见,驱散这种无知、认清每个情绪背后的原因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上述大概就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些论述。这些理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提出、辩论,不论是东方还有西方,它们如此深邃而又充满智慧!而我们不过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学习。而可叹的是人生是如此短暂,只觉前路尚远,不知是否能寻得到那美妙的智慧,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语句摘抄:

    1、那次经验最珍贵的就是和任何抽象性的观念揣测无关,是一种直接的经验,一种“我就是知道”的经验,一种可以亲眼看到的,这绝对超过一千个形容词。

    2、 先用一些减轻欲望强度的“解药”,再去认识欲望本身内在的空性,最后把欲望转化成智慧。在这个过程的结尾,欲望再也无法奴役人心。它会让步,让一种内在的喜悦显现,这种喜悦是不变的,没有任何执着。

    3、 所有心理的事件、情绪和直觉就像是一棵树的树枝,如果你把他们砍掉,他们只会继续长出来。但是如果你从根拔起这棵树,消融对自我的执着,所有的树枝、树叶和果实就会全部掉下。

    4、当你发现这一点的那一刹那,那个念头就会消失掉。这称为“通过认识年头的本质来解放它”,意思是要认出念头的空性。我们一旦解放一个念头,就不会产生连环作用,反而像是从天空中飞过去的一只鸟,消失了,却不留痕迹。

    5、 这种训练的内容入下:当你试图降服意念,会发现非常困难。你的意念就像是从悬崖上狂坠的瀑布,甚至会觉得你的念头比平常还要多。这并不表示真的比较多,只是现在才开始意识到有那么多。下一个阶段就像是一条河流,在往下游行进的过程中,又是碰到急流,有时比较平静。这表示你已经到达了一种状态:除非感官被外在的事物刺激,你的心基本上是平静的。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心就像风平浪静的大海。妄念的涟漪偶尔会吹过他的表层,但是深层地带永远不被干扰。通过这种训练方式,你可以达到一种叫做“清晰意识”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心是完全清晰的,不会不断的被妄念所缠住。

    6、不是完全打断意识,只是暂时终止妄念以及概念的联想。

    7、 极乐就是痛苦的伪装。它带来疏离,带来不满足,终究是痛苦,永远都感觉少了什么。它会毁灭一个人的心理,并把他带到生理毁灭的边缘。

    8、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原子,甚至于次原子粒子,都没有真实性。他们形成一个潜能或可能性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物体或事实的世界。”(这个大概就是现在量子力学的先声吧)

    9、我们可以完全放纵自己的冲动,去毁灭、拥有、控制,但是这种方式之下的所得到的满足都是短暂的,它永远没有办法带给我们深沉、稳定,以及长久的喜悦。

    10、我们说佛有“三身”。“法身”超越所有的限制和观念,“报身”是纯粹的爱和智慧,而“化身”就是佛的本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跨维度对话-《僧侣与哲学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gx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