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被小程序刷屏了,甚至很多人截了印证自己站在时尚前沿的装逼图。“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大家普遍认为它可谓“惊艳”。首媒中国与您一起聊聊小程序,你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微信首页搜索并打开,“发现”中显示已用小程序列表。
小程序不能解决什么
别人的发布会都是“有、有、有……”,张小龙的发布会是“没有、没有、没有……”。这些没有的东西一定是我们不需要的吗?未必!
1、没有关注功能
无法群发消息,因为根本没有关注者。还需另外自行建立用户系统,但转化率是个问题。
2、没有用户
小程序不需要下载,也没有所谓的用户。没有用户数就没法宣传啊,当然也不方便估值。
3、不能推送消息
小程序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服务,用户真的“用完即走”,别想主动向用户发送任何信息。
4、不能加外链
无法在小程序里放置外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营销,就连二维码也不能识别,悲催吧。
5、无法分享到朋友圈
鼓吹小程序能带来营销大机会的要被打脸了,就目前来看,小程序不支持分享到朋友圈。
6、无法圈粉和互动
小程序不存在用户,别惦记着通过小程序圈粉和营销互动了。没有粉丝,也不方便装逼。
7、推广成本更高
小程序想被使用,就要想办法推广,得到处打广告刷二维码,这是腾讯借船出海的高招。
8、无法分发、刷榜
腾讯没打算为小程序建应用商店,想靠APP分发和刷榜赚大钱的,就别想了,此路不通。
9、搜索受限
小程序只会在用户确实需要的场景中被看到,你就不用在搜索权重和排名上瞎耽误功夫了。
10、不能制作游戏
游戏是金饽饽,不过小程序不支持。期待小程序的游戏制作公司,可以该干啥还干啥去了。
以上十点分析,或许给那些期待通过小程序一举成功发大财的人泼了一大盆冷水。不过,不要泄气,既然是一个新风口,怎么着吹几头猪上天还是不成问题的!
小程序颠覆的是服务号
对于腾讯、对于微信、对于张小龙,小程序的初衷——连接一切。
微信1.0目的:连接人与人
核心功能:通讯、摇一摇、朋友圈、附近的人
微信2.0目的:连接人与信息
核心功能:订阅号、朋友圈热文搜索
微信3.0目的:连接人与服务
核心功能:服务号、企业号
微信1.0和2.0的任务已经完成得无可挑剔,堪称现象级产品策略。但是,对于3.0连接人与服务,企业号和服务号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程序颠覆的并不是App,而是服务号。小程序实际上是在服务号的基础上对提高企业服务能力的一次尝试,更进一步连接人与服务。
任何撇开需求场景而空谈解决方案都是没有意义的,小程序仅仅只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出现。从小程序的入口来看,扫一扫只能线下,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小程序是希望重新定义线上产品与线下服务场景的连接。
小程序 or APP,只有更适合
张小龙曾把小程序类比为Google Glass那样的VR设备一样的存在:看到这盏灯的时候,它的开关应用程序就自动出现了。这种需要“眼睛看到实物”甚至用手机扫一扫的应用场景局限太大了:如果我身在卧室却想关掉客厅的灯呢?
微信把二维码当锤子,满世界找钉子。最有可能快速普及的小程序应用场景——扫一扫骑走单车,也并非完美无缺。对比摩拜APP和小程序,首次骑车当然是无需下载的小程序更方便。然而,扫一扫并不是解锁的终极形态,摩拜的解锁会不断进化到NFC解锁,甚至距离感应自动解锁。
二维码之所以战胜了NFC,就是因为其零布设成本,上至五星级酒店,下至烤红薯摊贩,都可以快速接入微信支付体系,从而在线下消费中几乎无所不在。正是因为支付这种通用型场景“普及度大于一切”,所以二维码才胜出。而对于其他情况各异的场景,完全可能有更加适合的解决方案。
圈住用户才是王道
小程序的相关词是“场景”和“服务”,而不是“流量”和“红利”。能持续活在用户的场景中的,少之又少,大部分会很快被用户遗忘,真正做到了让用户“试完即走”,没有第二次。
如果你的APP能黏住用户,提供更加适合的解决方案,还是不要盲目迷信小程序。怎么黏住用户?首媒中国的做法是:搭建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消费场景,提供社群服务,不做产品做人性,让用户主动与商家建立互动,帮助商家做传播。
小程序推崇“用完即走”,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微信是用不完的,你的产品不是微信,有什么资格让用户走?好不容易弄来的用户,还不赶紧按住放血,在他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