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公共汽车最high的时候,为了让他洗澡,我打开看戏机,调到wesing的画面,告诉他洗澡后可以看。其实是第一次看wesing,就开头的一个大树画面,而他非常配合,洗澡穿衣中途提N次看那个大树。后来我要洗头、洗衣服、组装新衣柜并擦洗、整衣服。不知不觉让他看很久、到八点四十左右,内心挺愧疚把他交给视频的。他已经把we sing那集看完,KIDABC看到他害怕配音的那个环节,躲开了,如果我顺势关掉视频就好了,可我想着头发还没吹干,没空陪他(其实有bus亚)又点了下一首(今天只有kid和WE SING各一集,所以又播一遍we sing)。吹头发间隙陪他看了一会,发现这集似乎是一个总介绍,出现很多歌,每首歌只有一小段,很是杂乱,婆婆也催促泽泽该睡觉了,我心里也想着这次超过40分钟了对眼睛不好,就去关了。泽泽一直哭着说还有一分钟,我平时一般会给他这个缓和的时间,但是真的太晚了,我想着今天的绘本还没有念,又答应婆婆不要太晚睡。于是心一狠关掉。泽泽当然就大哭。
我说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但是你已经看太久了,真的不能再看了。继续去吹头发,想着给他点时间消化情绪,他中途把垫在看戏本底下的笔记本打开,说妈妈你看我把它立起来了,你再给我播一分钟。可怜巴巴的。我没有应,出去了,泽泽忽然特别绝望的大哭。我把他抱到床上,给他拿绘本,想想又去爸爸房间找了他以前特别喜欢的车子的书过来,结果看到他竟然气急败坏地在揉那几本他最喜欢的牛津书,整个皱得不可复原了。那个恶狠狠的表情呀,我想换其他家长应该很难接受,妈妈只是没让你继续看电视而已,还准备给你念故事书,你怎么这个反应。我感觉我真的还挺理解他这种愤怒的,小时候我爹突然关掉我正在看的、其实我也没多少兴趣的少儿节目时,我也是超愤怒的,可能在基因决定的D天性里面,我自己特别突变的这种应激过度反权威(编了好久想精确描述这种特点)被他遗传到了。我是那种理智上隐约觉得自己不对、但情绪上压倒性地觉得老爹超级可恶、自己超级不爽,他可能还是对节目的眷恋更多一点。
我觉得我并不像我爹、总摆出那钟理直气壮、气势汹汹、居高临下并且暗含指责(是的,我和爹的童年对抗情景中我就总是被这四种感觉激怒),但是,一面用育儿书教的“我理解你的感受”、一面还是关掉了他想看的视频;对他来说,这种语言和表情上的温柔体谅,并无卵用。或许,在他感觉里,妈妈还很精分?
我想,应该接纳他的情绪,我自认为胸怀宽广地接纳了他这种恶狠狠的表情(和他爸爸谈过,我们看到他这种表情时都特别不舒服,但我当下确实没有火起来的感觉),我只是想,允许他愤怒不满、但不应该放任揉书这种行为的,因为不开心就可以破坏物品出气,属于原则性错误吧。所以,我跟他说:“你生气可以打枕头,不可以揉书。好好的书被你揉成这样子,都变不回去了,你要说对不起。”(当时觉得自己没有发脾气、甚至也压抑怒火的状态,简直是理性父母模范。)
可是我这样平和了,泽泽还是继续在那发脾气,恨恨地飙泪念叨:“我只要再看一分钟就好了、你都不给我看。我都说不要看书了、你还叫我看“。我只好把书收起来,然后说你不讲道理,又不要看书,就自己在这里哭一会,妈妈出去做事了。过两分钟,再看他,还是很生气很不合作的样子,就又说一遍,出去
几次下来,其实他语气里“恨恨”的程度已经弱一些了。就趴在那里哭。我想呀,呀,怎么还是不懂事,是不是要打两下让他记住不能折腾书。于是啪啪两下。哇,哭得天崩地裂。然后跟他说,妈妈给你时间说对不起了,你没有说,只有惩罚才能让你知道错。
哭啊哭,他就说不要我,要找奶奶。我说奶奶也说了,你揉书是不对的,他呜咽一下,接纳了这个悲催的现实。还是哭,我把他抱到怀里,说:“你揉书是不对的,可是你都没说对不起”,他连忙插话:“对不起。”。我也忘记自己下面要说什么,就说“知道错就好了”。然后他轻轻哭,念叨说我不想看书。我轻轻拍,说不看书就睡觉吧。过一会儿不哭了,我放泽泽躺到床上。他滚啊滚,滚到他的枕头上,我关灯,放摇篮曲。他也老老实实地睡了。(前面他哭奶奶问我什么事,我和她讲了,她就去忙了,直到动手时哭那么凄厉,奶奶也没有过问插手,真是非常明理)。
躺了五六分钟,泽泽又说:“妈妈,我想看书了”。我想着这时候给他看,肯定不对吧,有点气闷,说:“妈妈刚才想给你看书呢,你不要,还揉书,妈妈生气了”,他就默默了。郭一会,我想到今天微信上看的:“不要睡前责子,让孩子带着负面情绪入睡”。又有点愧疚,就凑近小家伙,狠狠亲了几口。亲完就挪回自己位置继续躺。泽泽呢,就开始乱滚,一会把一条腿放我身上,一会两条腿。我打开手机刷,他又爬到我身上看,我只好关机,把他挪回去,睡觉前想:“不许睡前责子,让小孩睡前最坏事难道要纵容?或者说批评完还得再花时间去陪他玩哄他开心?也不对吧!小朋友睡前就笃定知道自己再怎么闹腾,老爸老妈最终会笑眯眯地求他高兴地去睡,那还了得?可见这话也不绝对。“,然后又想,泽泽原来说不看书,又说想看了,我拒绝他就算了,还跟他说我生气了,是不是也太不够意思?
呀,教育孩子,没有公式和标准路径,可真是麻烦。
现在想想,也许刚看他揉书,应该抱着他,温柔地说第一句:你生气可以打枕头,不可以揉书。而省略第二句。因为把我带入那个愤怒小孩的情境,我在这边因为前一件事、气得不揉书都没办法把心中那股闷气发出去了,然后你在那边继续批判我揉书这件事。
第二句话是另一项指责,我说的平和,他能无视,我用揍的,他情绪上大概雪上加霜。不过揍完他恢复也算是挺快的呀,比先前讲道理是更快说了对不起。这到底是好是坏?从好的一面讲,将揉书和屁股挨两下直接挂钩,让他明确是非、印象深刻。从坏的方面讲,也可能是暴力胁迫的对家长的讨好屈从。
(泡爸天性理论延伸讨论:仅仅对D娃,我才应该这样设身处地去考虑他的情绪。因为我太了解一个D,其实对整个道理规矩的理解速度是飞快的,但情绪上来的时候,自己想到的“理”都无视,别人念叨的更是厌烦。如果是A\B娃,明确是非是更加重要的)
-fami�>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