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这四大技艺被列入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写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
我国的蜡染艺术历史悠久。根据二仪实录记载,秦汉间已有染缬,六朝时开始流行,隋代宫廷特别喜爱这种手工艺品,并且出现特殊花样。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蜡染的染色技术也属我国历史最悠久。大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
绞缬(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古代常见的防染印花纺织品有绞缬、蜡缬和夹缬等种类。是汉族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南北朝时,扎染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
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变化,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类,又有变换流动的现代美,具有中国画水墨韵味的美和神奇的朦胧美,扎染服装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传统有现代的服装艺术创作。
明清时期,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以前买过一条扎染的裙子,非常好看,花色自然有层次,是机器无法做出来的。
灰缬 蓝印花布
唐朝有一种专门的碱性印花,简称为"灰缬",即用碱性的防染剂进行防染,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蓝白印花。使用的是一种防染印花方法。
绿地十样花灰缬绢
夹缬 夹染
夹缬是中国古代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一种特色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是中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堪称中国印染技术之母,古代曾作国礼。物残片现被国外一些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夹缬主要采用一组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蓝靛青染液,取得染织物。2005年5月,苍南夹缬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夹缬技术在唐代就有彩色印染技术,其产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十分盛行。在宋代却曾两度遭赵氏王朝政府的示禁,几近消亡,元明以后,夹缬由多色彩向单一蓝色转化。
愿,夹缬这传统技艺如流水,为有源头终不断,有华不尚华,质素不鲜艳,青出于蓝胜于蓝。--《苍南老工艺》
蜡缬、绞缬基本技艺现在还可以见到,但染料已经不是传统植物染料,而是化学染料了。夹缬已经不多见,是后来有人在温州发现还有一家做“蓝夹缬”,才重见天日。在邻国日本,在中国灰缬技艺的基础上,加上手绘,形成了“红型染”。国人为之兴奋,却不为我们自己创造的“灰缬”技艺失传为之懊悔。--染匠说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这些技艺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希望它们被传承下去,不要被机器绞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