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写作交流群写作组心理
还不觉醒?别让偏见毁了你的人生

还不觉醒?别让偏见毁了你的人生

作者: 1212秋刀鱼 | 来源:发表于2017-06-11 12:07 被阅读412次
    图片来自网络

    文/1212秋刀鱼

    1

    最近一段单位事情较多,白天事务繁杂,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看看书,理理思路,写写文章。

    连续几天熬夜写稿,每晚休息5个小时,第二天依然生龙活虎,我都不知道我竟然如此耐熬。

    要知道,我以前是最怕熬夜的。在普遍流行通宵打怪的大学时期,我也只有一次通宵经历,就那,也是休息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当时,我最佩服的就是那些彻夜奋战而不知疲倦游戏迷们,他们玩红警魔兽仙剑暗黑CS,经常嗨个通宵。

    我常常惊讶于他们的精力,他们的耐力,他们的毅力,他们的体力,他们不竭的动力。

    凌晨被吵醒,一看,他们在游戏,半夜被憋醒,一看,他们在游戏,黎明春梦醒,一看,他们还在游戏。

    娘希匹。

    我寝室一哥们,大二的时候痴迷暗黑,有一回,竟然连着六天晚上打黑不睡觉,真牛X。

    有时候,我又特不理解,天天熬夜打怪,多苦啊,多累啊,多难受啊,你Y怎么就不能消停会,好好睡个觉呢。

    2

    反观我现在,竟然跟他们当初出奇的一致,只不过把仙剑、红警、魔兽,换成了读书、思考、写字。

    我竟然不再恐惧熬夜了,还玩出了瘾来,一天不熬夜,就成了不舒服斯基。

    读书读到关键处,压根就没法睡,接着过瘾吧。有时候灵感来临,妙不可言,那就继续写呗。

    有时候,会觉得睡觉是一件特别可耻的事,要是不用睡觉还能维持健康就好了。

    我发现,所谓灵感也是熬出来的,你不在电脑前,不在写字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磨,是不会有那么多灵感的。

    我的经验是,只要哪怕有一点想法,就坐下来写,一个字一个字的敲,熬着熬着,你就会发现,思路越来越开阔,逻辑性、连贯性越来越强,一篇好文慢慢就成型了。

    当夜深人籁,你满怀信心地把文章发布,可能会有人向你开炮,即便他们不说,心理上肯定也是先鄙视了一番。

    他们想说的是,你Y半夜发嗲,多苦啊,多累啊,多难受啊,怎么就不能消停会儿。

    3

    我在单位从事文字工作。在机关,一提到文字工作,就会有许多人骂娘,他们打心眼里讨厌、恐惧。

    系统内经常有不熟识的人,问我负责哪一块工作,如实告知后,他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啊,怎么能干文字工作,多苦啊,多累啊,多难受啊。

    从他们的眼中,文字工作绝对不能碰,加班加点,没黑没白,太苦太累,根本就不是人干的活。

    许多人跟我说,他们宁愿在工地上搬砖,也不愿意写篇材料。

    这不能全怪怨他们,而且有情可原。毕竟,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写文章。我们都是“原始人”,我们所有的思考模式和自身行为,都有原始人(祖先)的痕迹。

    在远古时期,存活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面对凶恶的生存环境,保持能量,随时应对危险是第一等的事,是不允许过多思考耗费能量的。

    长期演化下来,人类就养成了不喜欢思考,尤其不喜欢深入思考的特质。

    写文章是脑力活动,需要思考,要想写好,还必须深入思考,而反思考、反深入思考却是人的特质,这就是许多人讨厌写作的根本原因。

    不喜欢写作只是表象,不想深入思考才是真相。

    4

    因为他们自身不喜欢思考,讨厌写作,他们就自然地认为写作是件烂差事,是痛苦不堪的的,是难以难忍的。

    转而,他们就会寻找证据,用来支撑他们的观点。你看,那个谁谁谁整天趴那写材料,头发都掉光了,落魄无比,还没有得到提拔。

    就像我当初不喜欢熬夜打游戏一样,就认为他们熬夜打游戏必然也是痛苦的、难受的、累人的。

    继而第二天,我就会仔细观察,看他们是不是脸色发黑、目光呆滞。一看,确实如此啊。

    这种情况很多很普遍,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证实性偏见。

    当我们主观上认为某种观点是正确的时候,就会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推翻自己观点的信息。

    无论我们的观点是否合乎客观事实,我们都偏好支持自己的倾向,总是想办法去证实,而很少去证伪。

    比如,我们对星座的迷信,一看星座中对性格的描述,哎妈呀,太神了,这简直就是在说我啊(倾向),再联系你平时的行为(证实),更加深信不疑。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精力不济,虽说不清楚,但总感觉哪儿不对劲儿,你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病,而且越想越像,怎么看怎么像。

    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默默打开了某度,点击输入xx病症状,答案出来了,“须发早白,身体乏力,腰膝酸软……”我x,这些症状我都有啊,我才二十多岁就虚了。

    5

    我的老乡,列子,在他的文章中,讲过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便悄悄观察那个人。

    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他的神色表情,像是偷斧子的,再听他的言谈话语,也像是偷斧子的,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他原先挖沟的地方,找到了他的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点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这就是典型的证实性偏见,看看,这种认知多么可怕。

    再看看,某些混蛋办案,怀疑你就是犯罪嫌疑人,怎么看怎么像,没有证据是因为你狡猾不说,于是施以重刑,最终屈打成招,造成冤假错案。

    很多时候,我们看人做事,总是先下结论,然后有选择地寻找有用信息(证据),一点一点强化自己的认同,这种证实性偏见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你同事的一个小举动,你主观认为这是不友好的,就认定这个人不行,于是你就会过分关注他的负面信息,怎么看他都不像一个好人,于是更加认可自己的结论。

    其实,你的同事是无意的,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注意到这个举动,你也没有更广泛的沟通了解,就给让家贴上标签,你说人家冤不冤?

    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没做任何前期工作,你就觉得有难度,很难办成,很快你就会找到很多理由,时间太紧,人手太缺,资金太少,更加认为不可能办成,最后,自然就没有办成,最终成了自证预言。

    6

    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在于,做事之前,你先有了结论,然后为了避免认知失调,就不断强化这个认同,最后造成了后面一连串的消极结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不要下结论,先认真分析,深入调查研究,按照时间节点,迅速开展工作,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在不断推进过程中,你会发现,老板交给你的事情,是可以完成的。

    你想啊,老板之所以是老板,他不会傻到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你吧。

    这方面的经历很常见,有时候,领导交给我一项紧急的任务,我立马就会产生抵触,时间这么紧,怎么可能完成?

    后来我明白,这只是人的本能反应,跟事情的难以程度关系不大,毕竟谁都不想多干活。分配再简单的活,我们也会有抵触,只不过抵触、找理由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想明白了,就没有畏难情绪了,你会发现,事情到最后都能做好,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年轻,就要对自己狠一点,这样离成功就近一点。自己虐自己,总比让别人虐你强。                                                                                                                                                                证实性偏见,在我眼里,是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之一(另一个是自证预言),克服不了,你的人生会充满挫折和灰暗,克服的好,你的人生将色彩斑斓,光彩照人,充满无限可能。

    每产生一个证实性偏见,就会自动完成一个自证预言,你就亲手为自己的人生关上了一扇门,失去了其他可能的精彩。

    那些觉得学英语很难很累的人,会找无数的理由证明英语不好学,最终自然没有学好,无限精彩的英语之门这样无情地被他们亲手关上。

    同样,那些觉得写作很苦很累的人,自然也不会写作,写作带来的精彩和可能,一生与他们绝缘。

    7

    所以,那些说文字工作苦、文字工作累的人,拜托不要拿你们的偏见为我操心。就像我不应该拿自己的偏见,为打游戏的室友操心一样。

    你们觉得苦,那是你们的事。

    我真的不苦,我乐在其中,我活的很好,比你们想象的都要好。

    请收起你们的偏见,闭上你们的嘴。

    最后,免费赠送几个克服证实性偏见的绝招,千万别让偏见毁了你的人生。

    01干好自己的事情,别为他人瞎操心。

    02专注自己的事情,别让他人的扯淡妨碍到你。

    03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人生的其他可能。

    04有病就去看医生,别盲目问度娘,会吓死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Vivian1111:最近自己确实很敏感,满脑子都是对好友的偏见
      • 地瓜烤红薯:学到了一个词
      • b345a62ddfd7:你太可爱了😬😁
      • 花椒不太辣:我个人觉得证实性偏见和幸存者差别都是人们只看到了某些事物的最凸出一点,然而忽略了能够成为这个凸出点的关键因素,
      • 松鼠的核桃仁: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什都像钉子

      本文标题:还不觉醒?别让偏见毁了你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jh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