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几天,经历冬天到夏天,再从夏天到冬天。这样不符合常理的天气,谁经历谁不痛快,因为很难打理衣橱。
好在,我是一个动作迟缓的人,我也是一个基本用昨天的经验来指导今天生活的人。所以除了让我冷了一两天外,没有任何干扰。
为什么说我动作迟缓呢?因为我始终对一些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
现在的我,很难陷入到某一件事里去,我怕我在某件事上用力过猛,到时不可收拾。
这样的心态是不是一种老年人的心态呢?应该是吧。
一件新鲜事出现在我面前,我的第一反应是旁观,除非与我密切相关,非要我去参与不可,我才会着手。否则都是放在一边,静观其变,或者就此再见。
当然,旁观者的心态有一个重要词语是“观”,不代表抽身离去,而是在心里一直在思考打量平衡,看那件事到底如何,与我如何,我可以怎么做,我应该怎么做,做完我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如果确定那是一件很好的事,便会慢慢卷入,真的是慢慢卷入,或者是悄悄的渗进去,躲在一边自己发芽开花。
比如从开学到现在一直在执行的教师粉笔字练习,我的字也不好,但因为年龄原因我将自己抽离出该练习的圈子,成为一个组织者。直到第一次考核结束时,我在黑板上模仿着写了几个字,被书法老师看见,对我写字的方法做出了评价,其中还包括一些扬长的评价。她很热心的买来写毛笔的字帖和工具,让我练习唐朝虞世南的字体,说我的字有他的风骨。毛笔我还没有开练,但我已经开始练习钢笔字。每天花上30分钟练习,一笔一划,模仿着她给我写的示范,理解那些字的架构,理解那些舒展飘逸的字,是如何写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也才会发现写字是一门哲学,一门生活哲学。如我在前面提到过的舒展的字都是一笔一划让出来的一样,生活也是如此,没有让哪里来的舒展。如果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里,那根神经迟早要崩坏。一个字里面,有的笔画就得伸长,有的笔画就得缩短,甚至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有的笔画之间就得挨得很近,有的笔画之间就得有长短高矮的差异,才能写出一个好看的字。如果每个笔画都一样的长,都一样的占据同样的空间,那定然是不好看的字,或者是一种很生硬的字。所以,适当的将一些事情放一放,慢慢的,缓缓的,按照自己的心里节奏来,做一个张弛有度的人,才是在给生命蓄积能量。
说我这心态是成熟的表现吗?应该不是。应该是很难和他人发生共情或共鸣吧,或者回避与他人发生深度链接(除了很熟悉的人外),但是这样的心态是不能获得更多的生长。因为稍微一偏,就会成为懒惰的借口。正如我采访了几位没有深度参与打卡练习粉笔字的老师,他们都说练字很重要,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等一大堆理由。
或者,我也和他们一样。我想,我怕我用力过猛的根源在于我并没有将之看成是我目前的必须,所以才会谨慎的旁观吧。
当然,我还是会保持一份旁观者的心态。用一句很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保持一本书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