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小区,有一对母子俩的对话引起了我的关注。
母亲:小宝,咱们再要一个小弟弟吧,或者是一个小妹妹吧,这样你就多了一个玩伴儿啊。
孩子:不要弟弟,要妹妹。
母亲:为什么呀。
孩子:因为弟弟会抢我的玩具,妹妹不会。
令人哑然失笑。
真自私!旁边有人愤愤地说。
怎么这样说一个小孩呢?不过,类似的话语听过很多。
比如,常听到母亲批评小孩。
你看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一块玩,你又不愿意,你好自私啊。
小孩子一脸委屈地辩解。就是不愿意,还玩玩具,也不给我收拾,他就走了,我才不给他玩呢。
你看小朋友们都一起在玩儿,你也去玩儿吧,你怎么能这样,一个人独自玩儿呢?这多不好呀。
小孩子做出不同于同龄人时,周围人以及父母亲喜欢如此评价孩子们的行为。
人们为什么喜欢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孩子的行为呢?
中国古代,曾经将道德品质作为选择官员的标准。比如说在汉朝时期的孝廉制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汉朝的孝廉,故名思义即孝顺和廉洁。
且不论为子孝顺与为官廉洁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就说孝顺的含义吧。孝是子在下老在上,尊敬长辈。顺是顺从,就是听话。
逻辑是这样的,尊敬长者听话就是好。
那么假如为老不尊也要听话吗?
假如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孝顺吗?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人品分为九个等级。依人品设官。
请问人品是按什么标准去划分的呢?
人品是可以量化的吗?
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则说,人之初,性本恶。
人善也恶。只有后天严格管教,人才能成为参天大树。
对一个三观还没有形成,对周围世界还充满了好奇心,探索的小孩,用单一的道德观进行评价,无疑不利于小孩的成长。
当一个孩子面临周围人对他自私的评价的时候,他会很委屈,但会做出最终选择。
要么他今后会屈从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放弃探索,成为听话的孩子。要么他可能从此桀骜不驯,与社会格格不入。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现今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的经济,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在不断蔓延渗透,中国在崛起。未来需每个个体具备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养成的。
是来自每个小孩个性意识的萌发。
当小孩子提出我不要弟弟,我就是不愿意去分享,我愿意单独去玩之时。
其实,这就是个性意识的萌发,他已经开始自我判断,要自我选择。
所以当孩子说,我不要干这个。那么请你,蹲下身,好好的细心的聆听,孩子想干什么?想想如何解释,才能去保护他这种宝贵的自我意识发展。
请不要站在道德平台上随意指责。
请从客观、尊重的角度理解孩子,引导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