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三)

作者: 兰彻_1163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17:44 被阅读8次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

    能够描述的规律,都不是真理;能够命名的事物,都不能恒久。

    无,是宇宙初始的状态。有,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因此,要经常从“无”的状态中感受道的奥妙,也要经常从“有”的状态中体察道的运行。

    “无”和“有”的出处相同而名称不同,都是深奥难以理解的,而这正是宇宙奥秘的所在。

    解释

    “无中生有”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不那么严肃,很容易联想到一个魔术师在台上用障眼戏法博取人们的阵阵惊叹,而这个魔术师正是“道”。

    大到宇宙、小到草芥,一切有形的事物无不借助“道”的伟力,从“虚无”的汪洋大会中鱼跃而出。现代科学普遍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说的就是宇宙诞生于一个无穷小的时空奇点,在剧烈爆炸后不断膨胀,各类元素物质不断聚合,形成了恒星和围绕其旋转的行星,又在像地球这样具备特殊条件的地方演化出了有机物乃至形貌各异的生物。这个过程与“道”如此契合,这不正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最好的例证吗,不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描绘的图景吗。

    这在老子那个时代是认知的顶峰,是大智慧。而今天看来,这个观点其实可以作以进一步解读,“无”和“有”解释为“有形”和“无形”或许更为准确。根据质能守恒定律,一个系统内质量和能量的总量是一定的,凭空产生物质是不可能的,只能由能量和其他物质转换形成。就像水蒸气遇冷后变液态水,就像电流通过灯泡会发光,就像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这些现象在古人看来可能都是无中生有,但放在今天谁都知道不过是一种存在形式的转化。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承认,人类感知世界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见光,对红外线和紫外线以及更大范围波长的其他电磁波是视而不见的。耳朵也只能听到频率在20HZ到20KHZ的声音,对更高频和低频的声音是听而不闻。对生命的感知也是局限在碳氢氧等元素为基础的存在形式,对宇宙暗物质等其他存在形式基本上一无所知。

    所以,我们既没必要去迷信古人的论断,时代总是进步的,古人自然知识匮乏是不必掩饰的客观事实。同时,我们也没有什么资本去否定甚至嘲笑古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应该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古人在荒蛮蒙昧的时代执着追求真理的勇气,敬畏宇宙的恢弘博远和人类的渺小无知,要常从无法感知、尚未了解的领域去探索宇宙大道的未知奥秘,从可以被我们所见、所闻、所觉得物质世界中体验和印证宇宙大道的运行规律,领悟到有形与无形、物质与能量、热与冷、高与低、黑与白、生与死等等这些看似割裂对立的二元,本质上都是一种东西,只是状态不同、程度不同、名字不同,而且无时不刻都在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这个就是道的玄妙,玄从字形看就是互相扭结在一起的两条绳子,玄之又玄,变而又变,这正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

    往期回顾: 解读《道德经》(一)

                        解读《道德经》(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道德经》(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mg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