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最为人知的就是雪夜定策和金匮之盟。
雪夜定策的故事,要先从“御烧肉”说起,“御烧肉”就是皇帝吃过的烧肉,没错。但这里的“烧”是烧烤的意思,如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东京烤肉”。那么“御”从何来呢?本朝定鼎之初,太祖为平定周边诸国夜不能寐——为此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自己睡不着,也看不得别人酣睡——便同其弟光义冒雪到宰相赵普家商量。赵普事先不知道圣驾光临,没有准备酒菜;又因事体重大须得保密,不能惊动下人,便让其妻取切成小块的生肉和酒来,三人围着火炉烤肉喝酒,通宵而谋,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这就是著名的“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的典故。后来宋军按照此既定方针果然旗开得胜,太祖认为那次吃的烤肉有吉祥之兆,所以每次出征前都要吃这道菜。统一天下后,赐宴群臣亦每每以烤肉为主打。一时民间争相效仿,终成风靡之势,名曰“御烧肉”。其实除去名字而外,这道菜在东京的大街小巷里是如此地亲切家常。
赵普还解决宋代的另一个问题:军队的战斗力不强。这个问题的原因同样与宋太祖建立的制度有关。为了避免军阀坐大,宰相赵普向宋太祖提出了制约地方的三个方法:在政治上,削夺其权;在军事上,收其精兵;在财政上,制其钱谷。
再看看太宗斧声烛影神秘继位后,赵普的日子不好过了。
太宗既偿其宿愿,自然是风光无限,无视惯例,在当年十一月立即将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迫不及待地表露了对兄长的不满与不尊重。然而隐忧也不少。得位既不正,天下人难免侧目,太宗喜欢遣“皇城卒”四处探听,适见其心虚。然而,最值得担心的不是悠悠之口,而是政敌。首当其冲的是曾与他长期对垒的赵普,其次则是他的弟弟廷美,以及太祖之子德昭、德芳。他立即将赵普召回京师,让他赋闲,以便于监控。
太祖尚存二子,较长的德昭变成了排序仅次于廷美的皇位继承人。这在太宗,是迫不得已的事。兄终弟及,这皇位最后是要还给兄的子嗣的,但弟并非心甘情愿。而德昭却似乎不太明白叔父的心事。大平兴国四年北伐幽云,夜里皇帝忽然失踪了,顿时有军士躁动,呼吁要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出现了,自然对他的号召力大感不快。而德昭不悟,兵败回京后,竟向太宗请求,伐幽云虽不胜,但将士克河东之功,总要赏的。北伐失利及军中夜惊,这双重的不快,令忍耐许久的太宗不禁发了脾气,脱口而出:“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不迟!”德昭猛吃一惊,回府后前思后想,觉得自己的处境特别不妙,当日自刎而死。到太平兴国六年三月,曾经有机会得到皇位而后则默默无闻的德芳,也郁郁而终。
太宗将皇位直接传给儿子的障碍,仅剩下廷美了。初即位时,为表示要将兄终弟及贯彻到底,太宗让廷美做了开封尹,这似乎意味着廷美也像太宗当年一样,以开封尹的身份成为第一继承人。但这仅仅是太宗的一种姿态,用以证明兄终弟及是早就定下的。德昭、德芳先后早卒,太宗或许没有直接的责任,但是这个事实,却让太宗起了歹念:只要再走出一步,兄终弟及的条件就消失了。此时,赵普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赵普在京师待了近五年,始终惴惴不安。他已经没有势力了,但仍然受到种种排挤,自然深知问题出在哪里。忧惧之下,他选择了一种积极的自新之道,向太宗“揭示”了“金匮之盟”的存在。太宗欣慰地发现,原来“金匮”正是“藏”在深宫之中,这消除了他对于合法性的焦虑。但随着“金匮”的“发现”产生的新问题是:盟约采用匡胤—光义—廷美—德昭这个传位系统,虽然最为合理,但对于廷美,也同样有利。如何才能将廷美排除出去?赵普建议,他制造的问题,仍由他来解决。如果坐在宰相的位置上,解决起来比较方便。于是,太平兴国六年八月,赵普再次出任宰相。次年,廷美被指有谋反之迹,幽禁于房州。三年后(雍熙元年,984),廷美死于幽所。而赵普早在太平兴国八年,功成身退,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任节度使。
问题依次解决了,皇位终于稳定地落到了太宗一系。太宗并未频繁地使用暴力,总共用了八年的时间完成全过程,算是非常有耐心了。这样看,比起唐太宗和明成祖屠戮殆尽的方式,略好一些,尽管如此,我都极其讨厌宋太宗,其格局远不如其兄,可能和他们对待李煜和小周后前后态度有关,太祖是礼遇李煜;太宗呢?人家李煜还在呢,你光义凌辱小周后不说,还画成《熙陵幸小周后图》,简直是禽兽不如,难怪木心先生说:“中国的书画,要么道德教训,要么淫书;要么帝王将相画,要么春宫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