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上文说到,诚是天道,是圣人的境界,明,即明善,明明德,由天道而明善,是人的天性,也就是率性之谓道;从明善的功夫入手而达到至诚的境界,这是修道的功夫,也就是修道之谓教。所以,从本源上讲,诚则明善;从功夫上讲,明善则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一个闭环。
这是第二十一章,是全文的核心,它与第一章的内涵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章是从本源上说,而这一章则从人的境界和功夫上来说,性道教与中庸的连接就是一个诚字,诚是中庸的境界,诚之则是中庸之道。
第二十二章解析自诚明,即率性之谓道。至诚之人能尽己性,从而尽普遍之人性,从而尽万物之性,从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因此至诚之人可以与天地并列。
圣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天生至诚,那么其他的人只能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或困而知之,勉而行之,这就是致曲,就是在内心深处那些细小的、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志意上下功夫,实际上就是戒慎恐惧和慎独的功夫,也就是诚之。由致曲而至诚,就是自明诚的功夫。这是第二十三章的内容。
通过致曲是否达到了至诚的境界,这个是可以验证的,至诚如神,至诚必有象,故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是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子思首先告诉我们达到至诚的境界必须靠自己,即诚之必须践行,至诚之道就一条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一个闭环,也就是说诚者,物之终始。故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既成己,必成物,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也就是第二十二章所说的,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圣人必是自觉而觉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