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句解第十二

作者: 泮溪秋玉 | 来源:发表于2019-02-19 17:19 被阅读3次

作者:夫子音

《中庸》句解第十二

【原文】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

  所以,极尽真诚是没有停止的时候的。没有停止的时候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真诚到极点是没有尽头的,没有尽头就能长久的保持真诚,长久保持就会显露在外,显露在外就会变得广博深远,高大光明)。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这里解释了真诚的特征,它是具备天的覆盖万物,高大光明,它也具备地的承载万物,广博深厚,它也具备天地的特性就是悠远长久,发展永无止境)。

        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化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达到真诚的境界就能让心处于中正中,而无所不能实现,真诚能让心专一不二,所以真诚的发挥本性的潜能,至诚的保持善心善行就能教化培育更多的遵循天地之道的万物,见到本性,普施善行)。

        天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这是天道运行规律,它也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集而成的,也就是张载正蒙中的纯阳之神气凝聚而成的,它的运行永恒不止,所以日月星辰都是它运行不止产生的物象,它能覆盖天地万物,所以广博深远,没有边际)。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地道顺天运行形成规律,它原本是由土气组成的,因为气体聚合所以才显出土的形象,但是它能承载高山大海,因为地能包容含藏万物,所以说它的德行深厚广博)。

      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有价值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山水的真诚也能使自己化育万物,所以世间一切离不开真诚,只有纯善纯真,让心处于中正,才能契合天地自然正道,容纳万物而长养深厚德行)。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是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因为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天极尽真诚所以能覆盖万物,运转日月星辰,文王极尽真诚,因为他的品德至纯至真,所以说真诚是天地万物生存的源头,不能不极尽真诚,与天地合德)

相关文章

  • 《中庸》句解第十二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博厚...

  • 《中庸》句解第一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

  • 《中庸》句解第九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

  • 《中庸》句解第七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

  • 《中庸》句解第二

    作者:夫子音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

  • 《中庸》句解第三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中庸》句解第六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

  • 《中庸》句解第四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

  • 《中庸》句解第五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

  • 《中庸》句解第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句解第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pf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