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29914/ec64ac81ecd2f745.jpg)
疾病、衰老和死亡,是人后半生的主旋律。人人逃而避之,却无一人如愿。直面疾病、衰老和死亡才是真正的勇士,而这里的勇士并不像战场上的勇士,既有死地又有后生。《烟雾弥漫你的眼》让我们直面了死亡,原来死亡不仅有“残酷”,也有美学。
名字乍一看很诗意,不过你一定想不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我在火葬场学到的生命学。去年很火的那本书——《最好的告别》讲述的是人在最后的时光应该如何度过?或者说现实里,我们只能如何度过?残酷地将疾病和衰老的真相砸在我们面前。而这本书则比它还要残酷,因为她讲述的是人死之后应该怎么办?当然不是死者怎么办?是他生前想要怎么办?他的家人想要怎么办?
作者是一名女性,当然没有半点歧视的意思,只是女性从事殡葬业的比例实在少之又少。她在一家名叫西风的殡葬馆工作,由于环境并没有作者想象中的那么符合阳光与诗意,被她笑称为“尸体处理厂”。一个零经验的人,第一天的工作就是给一名叫拜伦的死者刮胡子,好像很符合“死亡”的调性。讲述“尸体处理厂”的书肯定也是如此阴森可怖,如果这么想你就错了,这本书恰恰是严肃而又活泼的典范。
虽然谈论的是死亡,但是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还是会时不时地笑出声来。当然并不是死亡有趣,毕竟死亡这个词在我们嘴里谈论的次数少之又少。中国人很少谈论出生和死亡,特别是对于死亡,极其忌讳,中国人躲避“死亡”二字,就像躲避瘟疫一样。中国人如此,别国人亦如此,人性使然。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质就是否定死亡的,因为恐惧,所以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误解。从这点来看,我们肯定误解了很多东西。死亡只是其中之一。作者历经几年对死亡的“亲身接触”,才转变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认识。一开始,作者觉得西风殡葬馆,装修得太低调,太阴暗,不美观,不诗意,死亡不应该被这么藏着掖着,死亡也是一种美,是自然规律下的一种美,因而作者想到了一种被称之为死亡美学的殡葬仪式,大大的落地窗,阳光普洒进来,人们可以亲眼见证亲人在这个世界真正的离去。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归自然”侵蚀了作者以往的整个想法。在殡葬馆里,如果有死者亲属要走“家属见证”这个环节,殡葬馆是会对死者进行处理的,比如防腐、化妆,让死者看起来“自然”一点。可是这个自然真得不是想象中的自然,有的病人经历了疾病的百般折磨后才默然逝去,身体早已扭曲变形,为了让死者看起来自然,就需要采取一系列不自然的手段,比如用钢丝枪将嘴部无法闭合的死者的嘴唇和牙床贴合在一起。
这些让人感到自然的方式是如此得不自然。也许这还涉及到死者的尊严和意愿。为了让死者不自然地在这个世界多待一会,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防腐、化妆、棺木等等。我们强行将人类从大自然里抽离出来,却忘记了人类并非大自然的最爱。我们只是众多物种之一,大自然不加区别地行使自己的力量。
如果腐尸彻底从文化中消失,但我们又需要这些腐尸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那么完全摆脱了腐尸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我们无须假设: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中:一个否定死亡的文化。
从记事的那天起,我们就开始慢慢地学会做计划。我们计划的类型有很多: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我们计划的事情有很多: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可以说,我们这一生都在做计划,计划着我们人生中每一个辉煌的时刻,可我们却忽略了死亡这一不可逃离却又意义非凡的事情。从古到今,可能只有皇帝和封疆大吏才对这件事情上心,可他们对死亡的认识又是那么的符合人性而脱离自然。
也许我们可以直面死亡、理解死亡,然后想想我们要如何“体面”地、真正地离开这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