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新的母亲有一次想吃肉,雪师就在肉铺那里买了一两(非常少)。当时有一个人比较富裕,割了很多肉,就望着雪师轻轻笑。
雪师今天在早直播里说他永远记得那个人的笑。年轻的雪师境遇不好,高敏感且高自尊,对一些逆行菩萨做的事记得清清楚楚。但雪师并没有落入执着的窠臼,反而以此来升华自己。
在《成长日记》里,雪师总是在诚挚地展现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读者能从他的经历里看到自己,然后用观照之心,慢慢点亮自性之光。雪师在日记里提到他去姑妈那里放东西时,表妹把钥匙交给他,表弟又辗转要回去的那次,让他深刻思悟,便从此不去麻烦亲戚了。
这两件小事儿,在外人看来不足为道。但雪师用“记得”,来不断地提醒自己向上成长。大家别误会,这不是“记恨”,不是心量小,而是借事炼心。他“观”事件本身,用超越性的解读去想尽问题,然后让自己不再“犯”第二次。
如此,在黑暗中得到的光明便可以度人度己。想明心见性的话,应当以你最常发生的习性,作为练习的阶梯,那正是你人生课题的所在,也是该进步的所在。有些大事发生的几率很少,有1000件小事就对治这1000件小事,还怕你的人格不完善?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里就是对治之道。
说到光明心,雪师练就它,是有一系列生命的程序的,他在很多日记的开头这样写:早上练功两小时;晨修两小时候后,我开始背诵庄子的《逍遥游》。他每天这样练,每天这样写,就变成了一种生命习惯,也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雪师在《日课十一条》也里提到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禅修、写作和阅读。几十年如一日,雪师都在这样做。这三件头等大事,并没有让他失去对小事的观照力,他明察秋毫,总是在别人未知未觉之前先知先觉,但遵循“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之道。
当一些小事儿在心中成相时,你不要用妄念去把自己踢翻,更不要去踢翻别人,那到底该怎么做呢?用正念把自己立正,不受别人的影响,积极开发自己的智慧,把你觉得的“忍辱”变成一种动力,积极寻求改变之法。心变则命变,没有什么可以一直让人耿耿于怀的。
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被类似的小事件卡一辈子,一想起来就不痛快,但他们又生不起觉照来,该怎么办呢?所有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难以宽恕,最好的办法就是宽恕。
明空老师这样说:“因为我们要【宽恕】的对象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没有任何的真实性,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所谓的【不宽恕】其实只是跟自己过不去,作茧自缚而已。所以要选择【宽恕】,因为真正得到【宽恕】的,唯是自己的心灵,而别无其他——你只是宽恕了自己而已。”
雪师的境界已超越了宽恕,他把每一个逆行菩萨都当成了自己的修行力,不仅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还让读者从中得到了人格修炼。
一如释迦摩尼所言:"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意味着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着一些事要发生,它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处境。如此思维,还有什么不可解的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