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亭:为了告别的聚会
和通志堂书斋同年落成的还有一座庭园,成德为它取名为渌水亭,他也许还不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最标志的建筑。
为什么取名渌水亭,这里边寄托着一层深意。《南史》记载,庾景行是一位世家子弟,自幼就以孝行著称,做官之后一向以清贫自守,是所有江汉人士的期望,终于被王俭委以重任。安陆候萧缅知道了消息,马上给王俭写了一封贺信,信里说:“成府元僚,实难其选。庾景行泛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当时的人们把王俭的幕府比做莲花池,所以萧缅才用“泛渌水、依芙蓉”来赞美庾景行。这段历史,就是成德为新建的亭子取名渌水亭的出处。
在成德的眼里,庾景行仿佛就是自己的前身。他事亲至孝,清贫自守,而且清秀俊逸,风采照人,一生以正道自约,故而死后谥为贞子(贞是正的意思)。
渌水亭就建在明珠府的西花园里,现在是宋庆龄纪念馆,紧邻后海,触目便是柳荫湖光,虽然被城市的繁华包围着,却很有几分江村野趣。
野色湖光两不分,碧天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庭挂夕曛。
《渌水亭》
这是成德专门为渌水亭的建成而作的一首七绝,能在皇城营造出一分散淡的除了他还有第二个人么?庾景行也做不到。
严绳孙等汉人名士也在这一年相继成为渌水亭的座上客,谈诗论画,悠游自得。这一刻成德简直忘记了三年之后的科举,是的,他的出身不需要科举改变命运,他并不缺什么,并不需要争取什么,他没有必要去做官、去赚钱,没必要和许多人争抢在那个钩心斗角的名利场上,所以他做任何事情只会由着自己的性情,没有一丁点的功利性。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
这一年拥有了一座渌水亭的成德开始撰写一部叫做《渌水亭杂识》的笔记,他在序言里说“癸丑年病起,批阅经史,偶有心得便记录下来,或者有朋友来访,聊一些奇闻逸事,也会在朋友走后便记录在案。我们在这些零零碎碎的记载中,常常能够读到公子别样的性情。
以上内容选自苏缨《一生最爱纳兰词》
不得不说成德的背景,他自幼的生活环境对他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喜欢汉文化的旗人父亲,出自满清八大显赫的家族,自幼学习的知识遇到的人让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有时候会想同样的环境换一个人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让人惊艳的词人出现了,人的天性是出生便注定的,还是后天影响,亦或者两者都有。
有些故事会讲一些人在恶人中间长大却是一个好人,有些人的生活本就平凡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坏人,我不是很在意好坏的人。坏人所做的坏事只是对别人而言,对他们自身而言他们永远在做对自己有利的“好事”。
越是去看那些名人的一生越是感觉,他们是否天生就注定是那样的人,环境和生活对他们而言不过是点辍,如同昨天看的剧时光之轮的感想一样,他们注定要走上那样的路成为那样的人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