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达跟Nina刚搬到一个地方合租,渐渐地成为了好朋友。
琳达1个月前交了一位男朋友,刚在一起的时候每天在Nina前晒甜蜜,说自己的男友这里好那里好。
Nina也见过她男友,觉得好像也没说的那么好。不过可能是热恋期嘛,也就没什么了。
一个月后,琳达换了新男友。又跟Nina鼓吹这个男友各方面好。
一天,Nina问起琳达前一段感情是怎么回事啊,琳达很失望地把前男友贬的一无是处。Nina听起来觉得说得有点过了,但也不好说什么。
没想到,2个礼拜之后,琳达又跟新男友分手了!
Nina又问起琳达怎么回事,她说:一开始觉得他就是那个对的人了,唉,相处下来也没有那么好。嘛~我再找就是了。
Nina问:你今年都谈了多少个男朋友啊?
琳达:有10几个了吧。
Nina问:都是什么理由分的啊?
琳达说:额,突然想起来,好像都是一开始觉得好,后面又觉得差,然后自己先提分手的。
琳达叹了口气说:诶,难道我看男人就这么没眼光吗?
不知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类人,极容易相信一个人或者一种观念,将其奉若神明,捧若挚爱,然后很快地又会对TA极度厌恶,弃之不理。于是又重新找了一个,再重复这个模式。
相反地,不知你有没有遇见过一类人,你只是出于工作的专业态度或礼貌性地完成了一件事,帮了一个人。对方就会把你捧到一个很高的地位,极度地信赖你。然后终于有一天他的期待你满足不了了,他又羞辱你攻击你,把你说得一无是处。
今天的话题,跟大家聊一个心理防御机制,叫做“理想化”。心理防御机制用得恰当是保护,过度使用就会引发问题。而上面举的例子,都是“极端理想化”的一种体现。
2
“理想化”属于初级心理防御机制,还是婴儿期的时候,因为无法独立生存,我们需要强烈地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保护他们远离生活中的所有危险,认为养育着是“全知全能”的,以规避成年后回忆起面临死亡威胁时的恐惧感,疾病或伤害袭来时的脆弱感。一个个体越是缺乏独立,依赖感越强,便越容易诱发理想化。
简而言之,“理想化”就是帮我们抵挡那些难以忍受的恐惧感和不安感的。
上面琳达的例子,原因可以有很多,而最关键的是,她很容易地就会把每个交往对象“极端理想化”,并不是因为对方很理想,而是她把对方看得很理想。
沉溺在这种理想化的泡沫里,于是自己就可以依赖他了,不再感到孤单恐惧了,也不用面对自己的缺陷了,因为与理想的他融合,可以补救我的不足。就像婴儿从父母身上获取安全感一样。
但是一段成熟的亲密关系,必然是需要两个人彼此去经营的,你不可能一直当个婴儿,对方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随叫随到的。
所以极端的理想化注定会带来极端的失望感。正如琳达一旦发现男友失去光环,就会对他失望透顶,迅速另觅新欢。
每一个动过凡心的人都理应知晓,假如真爱一个人,你不会将Ta奉上神坛。
如果我们只爱那些符合我们标准的人时,我们根本就缺乏爱的能力。
爱意味着,你接受某个人的失败、愚蠢、丑态,然后这个人对你来说依然是绝对的。
从怀揣泡沫到相濡以沫,按照人本来的样子去接受他们,在渴望中给予自由,这才是爱的温柔的打开方式。
3
时代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加深我们的恐惧和不安感,可以说,理想化是我们抵御它的一个出口。
而孤注一掷的理想化无疑是把人生的出口都封死了。失去一些,就仿佛失去一切。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
——麦田里的守望者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不断地拉近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也许就是我们慢慢成长的过程。
遇见美好,不局限于眼前的美好。
遇见差距,不着急于全盘的抛弃。
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地看到现实的样子,朝着理想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