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7)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7)

作者: 清新空气Y | 来源:发表于2024-08-28 22:30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

不一样。

表面上看,老和孙都主张"水往低处流"。然而老子的"为之下",是真的低姿态,甚至当真与世无争。孙子的意思,却是专挑敌人虚弱的地方下手。就像水,哪儿低,哪儿有空隙,就往哪儿去。

那么,空隙在哪儿?

孙子列了五条:

第一条叫"必死可杀",就是还没开战,先想牺牲,这样的人不难让他去死。第二叫"必生可虏",就是还没杀敌,先想活命。这样的人,一抓一个准。第三叫"忿速可侮",就是但凡性急、暴躁、易怒的人,都可以戏弄。第四叫"廉洁可辱",就是对那些爱惜羽毛看重名誉的人,可以用羞辱的办法让他中计。第五叫"爱民可烦",就是可以利用对方的心软,进行骚扰和要挟。

类似的话,老子也说过。

只不过,是反过来说的。

老子说,真正善于当兵的,不英武;善于作战的,不愤怒;善于胜敌的,不跟敌人正面交锋。这就叫"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为什么要不武、不怒、不与?

如果按照孙子的思路,当然是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孙子有句名言,叫"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也就是说,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敌人。自己不犯错误,就不会失败。敌人不犯错误,我方也不可能胜利。胜与败,不看谁有本事,全看谁犯错误。

这就不能武,不能怒,不能与。因为武,则"必死可杀";怒,则"忿速可侮";与,则"廉洁可辱"。如此这般不知克制,岂非把胜利送给敌人,失败留给自己?

如果孙子来做解释,理应如此。

老子也是这意思吗?

不是。

在老子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谋略,也不在策略,甚至不在战略,而在如何看待战争,看待勇敢。战争当然需要勇敢。两军相敌勇者胜,也几乎是常识。然而老子却告诉我们,世界上有两种勇敢,一种叫"勇于敢",一种叫"勇于不敢"。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这段话,很容易被理解为活命哲学:胆敢冲上去的就死,不敢冲上去的就活。但如果本意如此,则原文就应该是"敢则杀,不敢则活"。那么,老子为什么还要在这两句话的前面,加上"勇于"二字呢?

因为真正的勇敢,不是"敢做",而是"敢不"。敢做固然了不起,敢不却更需要勇气。事实上,不敢不过本能,敢不才是境界。显然,勇于不敢,才是最大的勇敢。用苏东坡的话说,就叫"大勇若怯"。

这就不是兵法,而是兵道了。

所以,老子懂兵而不用兵。他的观点很明确:兵乃"不祥之器",只能"不得已而用之"

因此,天下有道,战马都会用来耕田,叫"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怀孕的母马都会被征用,小马驹都会生在疆场上,叫"戎马生于郊"

也因此,以正道辅佐君主的,决不穷兵黩武,决不争强好胜,决不以武力争霸于天下。

这就不但是兵道,而且是王道了。

王道,就是王者之道,也是王者之师的兵道。其核心则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慈爱,俭即节制;不敢为天下先,则其实就是"不打第一枪"。

或者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我不敢主动进攻,只敢被动防守;不敢前进一寸,只敢后退一尺。

此即王师,将有天助。

老子这样说,丝毫都不奇怪。因为他的主张,原本就是"天择物竞,弱者生存"。因此在战争中,谁是弱者,老天爷疼爱呵护谁。这就叫"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也叫"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王道即天道。天道偏爱哀兵,岂非很仁慈?

不,无情无义。

老子说得很清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本人看来,少年适合学孔孟之道,坚守信仰和追求,养浩然正气;中年适合学老庄,养心寡欲,宁静淡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owb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