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考查的是思维和表达.作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表现,当然有技巧的因素,但是思想、感情、文化底蕴起关键作用.
一、让生活和写作“超链接”——学生篇
一提起作文,学生怕写,老师怕批. 一直以来,写作不仅是学生头疼的事情,也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的“痛”。
当下“作文之怪现状”: 形式大于内容. 、玩语言伪感情、文体错乱模糊、无“我”的情感荒芜无、“故事”的东拼西凑.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读题时没有唤醒生活,没有接通生活,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胡乱地堆积了一些文字。在考场上,唤醒生活,让作文与生活对接很重要.
2018年山西省中考作文来看: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学生在审题时不只要看清要求,更要看懂题意,看懂生活,将题目和生活巧妙对接,也就是说一定要写出我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好的作文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果学生在考场上写着写着感动了自己,那至少成功一半。也就是理解了题意,理解了生活.也达到了我们常说的在场,走心.
初三的学生离中考不到100天,如何提升学生写作水平.从本月开始,微写作我从有意识地积累同题材的系列写作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感悟生活,积累生活中各种有用的素材,以便在大作文中可以随时取用。
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头,永远是文字的源头。生活就是学生的素材库.让作文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简单的对接生活,更不是复制生活,克隆生活,它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从而进行深体验,写出真感受。.
七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教会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找米,这是素材的八大角度:家庭生活、校园生活、读书生活 、自我生活、文化生活、想象、议论、 社会生活。最好的写作素材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我们要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让作文与生活亲密接触,引导学生想一想、写一写,让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情趣.
让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表现生活。从发微信到招待客人,从写假条到写检讨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从读中外名著到游山川河流,生活处处皆文章.
很多学生往往把写作当作是生活的复制过程。这是对作文真实性要求的一种曲解。很多学生停留在对生活叙写的完整性,惟恐人家看不懂,忘记作文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灵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过程。作文没有融入智慧的再创造,这样作文注定是贫乏的,给人的感觉未必“真实”。
事实上,学生作文中的材料的确是来自生活,的确是自己真实经历,但是显得芜杂,没有生活气息,干巴巴,冷冰冰。关键是学生心中缺乏一份敏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才能写出各具个性的作文. 例文展示
学生生活积累的厚重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
在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时,不仅要打开肉眼,更要打开心眼,这就是老师的引领所在。老师要努力和孩子们一起创造、享受并记录我们独特的语文生活,用文字记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平静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婀娜多姿。只要是学生的生活,就可以入题,就可以成文,这样的导引,让学生有了关注自己生活,思考自己生活,审美生活,审丑生活的自觉。生活之水活了,自然学生的文字也就灵动了,文字里也就充满着生命的鲜活与厚重。
二、让生活和写作“超链接”——教师篇
2018年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提出的家长层次论有五层: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那么作为教师,参考这个标准,我们又属于哪个层次? 我们为了教育学生要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最佳途径,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来看,写作和生活的对接,就是写下水作文和教育案例.
在北京师范大学培训时,北京十一中学的语文老师史建筑,只要布置作文,他就和学生一起写。还坚持写读书笔记每年至少写两本,就从这一点,可以明白他成为名师的原因。
我们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学会通过表象看到实质,在各种教育教学的镜头中准确选择有价值的写作视角,并用恰当的言说形式记录下来,加上悟出的道理,日积月累,眼光会愈发敏锐。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情境中值得探究的问题,这种捕捉镜头的能力,并非来自写作技能的熟能生巧,而是来自职业的敏感与洞察,来自日复一日的思考与实践。
三、成为有料有趣的老师
让我们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链接,让我们的写作和学生的写作链接.
上周三,在网上看了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的公开课《与朱元思书》.赵老师的课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一课一得.看完,我在思考自己的课堂,和赵老师相比,我在语文课上就是讲得太多。
课堂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尤其是公开课。王君老师提倡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 有人戏言成功的秘诀就是不要脸,坚持不要脸.在老家任教的时候,有一年学校举行推门课观摩活动,我积极参与.给自己成长的机会.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一直激励着我,文中说:你不可能成为人人都喜欢的橘子,那就成为最好的橘子.我们成不了最好的语文老师,那就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可能一生也成不了特级教师,因为特级教师毕竟是凤毛麟角,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扪心自问,我的特色是什么?
其实语文老师的学识,阅历,修养,格局都是非常重要的,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慢慢的影响到学生。尤其是咱们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三年带下来,更能看到老师的影响的影响.
我们一定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总有那么一天,时间的浪潮会把努力的人,推向一片豁然开朗的海阔天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