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方面的超级大一统,反倒让中国的历史走上了一种自我锁死的状态,原因是人口的过度膨胀,使得中国经济只能在一种低水平的均衡上挣扎,这时中国的历史就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关节点上。而人口过度膨胀的原因是底层百姓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变化,底层百姓交的税少了,源头有二:一是明朝的后期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改革,再一个是大清入关。
1.1、明初货币短缺,朝廷将人口分为四种户籍分类管理,可理解为少收点税但让百姓服些徭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套办法越来越不合时宜,地方上早就有官员开始改革,让老百姓交钱把徭役替代了,再用这钱去雇人干活。到了万历九年,宰相张居正把地方经验推广到全国,形成一套全新的财政制度,叫“一条鞭法”,各种农业赋税杂税徭役等等,计算起来太复杂,征收成本也高,现在把它们结合起来成为一条,按田亩来折算,统一征收银两。当然这个时候有了个前提是前面讲过的,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涌入中国,明朝货币不再短缺,就可以把所有的赋税全部货币化处理。
1.2、对大明而言,赋税货币化可提高征收效率和行政效率,对百姓而言,把征税的基础从“人”改成了“田”,使得底层百姓财政压力大幅下降,就有能力生养众多的孩子,直接结果是提高了人口规模的上限。(以往朝代人口超过1亿就会流民四起,天下大乱,王朝崩溃。但明末人口达到将近2亿,才发生流民内乱而且还恰好赶上小冰期到来。)
1.3、大清继承了明朝这种税制并继续推进,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就是把张居正的财政政策推向更加深入,所以大清的人口膨胀得更加厉害。
2.1、其次满清入关带来的“和平红利”。明朝时中原百姓要负担两只高强度动员的军队,大明的军队不用说,关外的游牧者依靠从中原抢来的战利品维系统一,事实上也是中原百姓养活的。到清朝入关之后,中原百姓只需负担一只中低强度动员的军队就行了,因为关内关外统一了,打的仗少了,百姓要交的税一下子就少多了。康熙说“永不加赋”就是永远不增加税,他是有资本这样说,是因为和平红利。百姓有能力生养众多,于是大清人口接连突破了2亿3亿4亿之后才出现问题。
2.2、过去有解释说,清朝的人口爆炸式增长是因为引进了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如玉米土豆能养活更多的人。但一些新的农业史和人口史研究表明,这因果关系被颠倒了。其实到了民国初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农作物的产量还不足中国粮食总产量的10%,所以人口爆炸应从底层百姓面对的财政压力上去考虑。
3.1、但正是人口大爆炸,却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一种自我锁死的状态。即大量过剩人口出现,有些人没活儿可干,或是劳动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这使得劳动力的成本极为便宜,其结果是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迁,在当时的中国都不可能内生性的出现的。因为这儿最不缺的就是人,你发明出一个技术还要帮我“省”人,这没有用啊。
3.2、这意味着国家不可能内生性的出现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正是以技术变迁为前提。古代的中国是可以出现依靠工资生活的雇用劳动的,但没有工业革命,所谓资本主义经济就没法真正发展起来,那些雇佣劳动依然是农业经济汪洋大海中的点缀。
3.3、过剩人口靠农业经济是吸收不掉的,而正是人口的过剩导致中国无法内生的进入工业经济,就这样把自己给锁死在一种低技术水平的状态上。这对中国是个很大的问题,容易导致天下大乱,然后通过大规模的内战,自我屠杀来解决过剩人口。要跳出这个陷阱,就只能从外部引入新技术,刺激中国发展起工业,然后就能吸收掉过剩人口。
4、这个外部就是拥有新技术的西方世界,所以与西方相遇而加入到世界秩序中,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一种内在需求。西方的到来当然给中国带来了战争和屈辱,但西方却没法完全征服中国,因为中国太大。且列强之间也都有矛盾,这是这给中国利用这种矛盾寻找夹缝,一定程度自我发展提供基础。这是后来被定义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半”的意思。而且超大规模的人口,一旦加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反倒有可能成为巨大优势,因为比拼劳动力的价格低廉,谁也比不过中国。
201811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