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坏东西”》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读起来很欢乐的探讨我们内心隐秘情绪的心理类图书。我们内心到底藏着多少不易被察觉的“坏东西”,我们又该如何正视内心那些见不得光的“坏东西”,比如为什么在他人遭遇不幸时感到开心。我们又将如何利用这些情绪,更好地感受自己,这本读着读着能让你情不自禁想要嘴角上扬的心理类书籍安利给想要更好地觉察自己的你。
本书通过一系列案例,系统阐述何为幸灾乐祸以及幸灾乐祸背后的隐秘情绪。显然幸灾乐祸的“乐”包含有多种复杂的情绪,比如:
1、幸灾乐祸常常被视为一种机会主义者的快乐、一种旁观者的娱乐、一种我们偶然发现他人的不幸,且这个不幸并非我们造成时的良好感受。
2、幸灾乐祸常常是隐藏起来的情绪,这也难怪。看到他人遭灾,却表现出开心的样子,这样的人通常被认为是罪大恶极的。
3、当他人的遭遇可以被归结为因果报应,因为自以为是、虚伪矫情或违反法律而受到了应得的惩罚时,我们常常感到自己有权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4、我们喜欢将幸灾乐祸当作纾解心情的法宝——他人的失败可以暂时缓解我们的忌妒和对生活现状的不满,让我们暂时得到格外需要的优越感
5、幸灾乐祸常常指因为他人的轻度尴尬和出丑而非惨遭的不幸甚至死亡感到愉悦(我们通常认为只有大恶棍才会做出为他人的死亡喝彩这种事)。
一、为什么他人的不幸甜如蜜
哲学家尼采说过,看到别人受苦是有益的,让别人受苦更有益。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毒鸡汤,然而却非常符合人性。日本也有句谚语,他人的不幸甜如蜜。法语中有个说法,对他人的苦楚感到恶毒的喜悦。当然我们中文里叫幸灾乐祸。
很残酷,没有人愿意面对自己的瑕疵,但是恰恰是瑕疵让我们知道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作者认为,当我们专注于思考自己在他人的不幸中感到的欢乐时,我们就被其包含的多种滋味和丰富层次所击中。
首先,我们会因为他人的资质欠佳而感到窃喜;其次,他人的伪善被曝光时,我们会扬扬自得,感到满足。以及在看到竞争对手有闪失时,我们内心还会产生胜利感。
诚然在我们普世的价值体系中,分享快乐是美德,然而“当传来那些成功到惹人厌烦的朋友和亲戚的坏消息时,我们却很难承认——甚至对自己都很难承认——我们会感到突如其来的快慰。这种情绪不请自来,其中的喜悦令人困惑,还夹杂着羞耻感。它令我们担忧——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为自己同情心的缺失代表着我们内心可怕的一面而担忧,更是因为它直指我们的忌妒和自卑——我们迫切地抓住他人的痛点是为了让自我感觉良好。”
在作者看来,这种“恶毒的喜悦”,并非简单的幸灾乐祸,而是触及到了千年来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东西:我们生来对公平的追求和对虚伪的憎恶。
探索这种隐秘且备受非议的情绪,无疑让我们对人性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幸灾乐祸也有益处
幸灾乐祸看起来是一种消极、狭隘、损人不利己的情绪,然而却也益处多多。
1、它可以在你感觉自卑的时候给你一份好心情。
2、它是你为人人都会失败这个事实庆祝的方式。
3、它帮助我们看到人生的荒诞性。
4、它能让我们在人生画布上桀骜不驯地挥毫泼墨,或是赐予助我们大胆砥砺前行的优越感。
5、它甚至能帮助改变政治层面上的对话。
当然,除此幸灾乐祸背后还有诸多隐秘的小情绪。
比如面对别人的痛苦放声大笑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我们对痛苦的敏感度,实验研究证明,最多能降低10%。
比如沉浸在报应带来的狂喜,“那些以惹恼老实人为乐的讨厌鬼最后终于好好遭到一顿揍,这当然不是一件幸事,但人人都觉得这事没错,甚至觉得这种事是好事。”
又如我们倾向于夸大内群体的成功和遭到的贬损,而为外群体的失败感到高兴,即当我们融入群体时,我们就更容易沉湎于幸灾乐祸中。
我们在取笑他人的尴尬中而获得慰藉、弥补,从而保护自己内心的脆弱。
在作者看来,幸灾乐祸这种情绪微妙而隐秘,但是同时从头到尾透着卑鄙。诚然,它是一种瑕疵,但它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瑕疵。
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带有优越感的哂笑其实暗示着这个人的脆弱。有些情绪可能看起来是恨,但实则充满了矛盾的爱和对归属的渴望。听到别人的不幸,我们反倒振作起来,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并非世上唯一的失意人,而是失败者联盟的一员。
《傲慢与偏见》里也说,“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给邻居当笑柄,再反过来笑他们?”
此刻你是否和我一样,默默地审视自己是否也曾因为他人的不幸而感到甜蜜,希望我们都能如实地接纳那些瑕疵,又能在嘴角上扬的时刻,轻轻地提醒自己,跳出来,极目远眺,看得再远一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