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带血的蜕变——记教研课《叶公好龙》后(含实录及江子校长点评)

带血的蜕变——记教研课《叶公好龙》后(含实录及江子校长点评)

作者: 弱德之美 | 来源:发表于2018-10-22 10:41 被阅读0次

    在这之前,我从未从骨子里认识到我的课的问题所在。

    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我上课还不错,要是状态佳,还会有一点儿丰神俊朗的感觉。

    事实上,我上课也真不错,至少孩子们很买账,孩子们会说:老师,你好棒啊。我时常会听到孩子们的这种赞美。

    我始终觉得:一个老师,最大的尊严在于站稳讲台。而我,始终站得很稳。

    因了种种,对于改变之前的授课方式,从骨子里,我是缺少动力的。

    但在南明团队呆久了,那颗活泼泼的仁心真的会动,心里,会有一种渴望突破的冲动。

    这个学期,我跟着红云老师,在海螺教室听课、小教研,切蹉琢磨。红云老师上完每一节课,我们都会聊两句,我说我的想法,她说她的理由,相互理解,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每周,我自己也会在海螺教室上一两节课,找一找感觉,把我的想法往课堂上落。课堂,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法对,上课的感觉就对了;想法不对,课就会别别扭扭,下课再思考,再讨论,再调整,再进课堂检验。

    就这样忙忙碌碌,小半个学期过去了。

    这个学期,我没有带班任务,于是,便有了一些时间,于是,几乎所有的共读我都可以参加,我也几乎都参加了。每个共读,都是江子校长在带读,每个共读,江子校长都在输出他的思想。人是有一致性的,我不断地参加各种共读,不断地听江子校长输出的思想,对于江子校长的核心思想,对于江子校长思想的一致性,有了一点点领会: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让儿童在自身的前有前见基础上去发现,去创造;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让儿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从吸收知识的海绵变成创生知识的造物者;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还儿童自由平等公正,让儿童去审辩自身,审辩自身的生活,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

    就这样读读读,听听听,小半个学期过去了。

    听课,上课,评课,教研,共读,日子一天天过去,对于课堂和孩子,我慢慢地渴望改变,想要突破。

    我要上教研课了,我想把这堂课作为我要突破的起点,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

    大教研,从幼儿园到初中的老师都会参加,江子校长亲自把关,我调动起了我的洪荒之力。小古文课程要结束了,我从头参与其中,有很多想法,我要将我的想法都放在这堂教研课中,让大家帮我把把脉。首先是挑战单,一定要用起来;其次是儿童中心,要努力实现课堂转向;第三,问题带训诂,故事带训诂,要去尝试;第四,自己的特色风格要保留。

    其实,说实话,我不想上《叶公好龙》,我想上《和氏璧》。对于《叶公好龙》,我是没有感觉的,再加上这篇小古文,是故事套故事,我感觉太复杂,自己驾驭不了。不过,《和氏璧》是小古文课程的收尾课,刘老师不建议在小古文课程未上完时上这篇,而小古文课程只剩了这两篇,没有办法,只能是《叶公好龙》。

    按照我所理解的教研共识,授课的大体思路是:首先,就“叶公好龙”这个故事本身而言,叶公是不好龙的;其次,将“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还原到子张和鲁哀公的关系上,是子张借此故事讽刺哀公不好士;最后,实现翻转,单看“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叶公真的不好龙吗?叶公并非无所好,叶公只不过不好现实的龙罢了,他好的是艺术之龙。

    因为是大教研课,我严阵以待,先在Sunshine班试着上了一下,直接糊成一团。孩子们在讨论第一个问题“叶公好龙”本身时,就直接将所有问题都涉及到了,整堂课缺少节奏,虽然在课堂结尾部分,我硬拉了回来,个别孩子还觉得挺好,但我是专业的,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的讨论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讨论,虽然很热闹,但只是唬人的,看上去热闹而已。

    汲取了Sunshine班的教训,正式在海螺班上教研课时,我精简了问题,但仍旧有糊一起的迹象,我感觉情形不对,硬是终止了孩子们的讨论,亲自上阵,用老样子安安稳稳上完了课的后半截。

    上完教研课,充满了挫败感。

    挑战单的设计还是存在问题,没能触碰到孩子们思想的矛盾点;展示的挑战单典型问题不够典型,缺少延展性,不能够非常好地引起孩子们的课堂讨论;孩子们进行讨论时,我的点拨火候拿捏不当,不能够一针见血,直接导致讨论少节奏,有那么一瞬,课堂上的我甚至出现了无力感,这已经好多好多年没感受到了,上次出现这种感觉,应该是近十年前,我刚站讲台的时候。

    课后大评课,同仁们的点评,让我反应过来,这堂课,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可能在于课堂之上的几个问题,不符合认知逻辑。也就是说,在讨论“叶公好龙”这个故事时,我只能让孩子们讨论到叶公不好龙,一旦有一个孩子反应到叶公好艺术之龙这个点上,之前预设的三个问题点便乱了,课堂的线条便混乱了。但在我们系统中熏陶过的孩子,反应到叶公还是有点好龙的这个点的,比比皆是。我如果将问题设计为:叶公是否好龙?将这个问题讨论透彻后,再接:子张这里使用这个故事,是从哪个角度使用的?这样,整堂课便会流畅,不会糊到一起,乱成一团。

    好吧,我必须承认,这堂教研课,我失败了。但是,若将它看成我尝试自我突破的开端,又是意义非凡的,只是,这个开端,有些血腥。

    没有蜕变是不疼的。在痛苦中,挣扎,摸索,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是黑暗的,明天是黑暗的,后天,可能迎来光明。

    另:江子校长的点评,对《叶公好龙》进行了另外一番风味的解读。本周,我将整理出来,以飨大家。同时,我也会将我的课的实录整理出来,再次梳理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叶公好龙》课堂实录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发挑战单,孩子们陆续收到了自己的挑战单,议论纷纷。

    生1:棒!棒!

    生2:牛!

    生3:你有“棒”吗?

    生4:我有,我有,我有!

    生2:我怎么又是“棒!棒!”,我可真是棒棒。

    师:你也真的是棒棒呢。


    师:挑战单都到手了吧?

    生:是的。

    师:挑战单的情况,我先大致说一下。训诂部分,原则上全对或错一个是“棒”;句读部分,原则上错三处以内是“棒”。两个“棒”的请举手。

    教室里,近一半的孩子举起了他们的手。

    师:剩下的都是一个“棒”的。其实,有一个孩子,应该是零“棒”。这个孩子,挑战单的完成情况极糟,跟平时的表现判若两人。我相信,完成挑战单的不是他本人,所以我也给了他一个“棒”,算是对平时正常发挥的他的肯定。

    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有孩子笑出了声。

    生:是谁啊?

    师:我也不知道呢。


    师:今天,我们围绕《叶公好龙》,来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教师展示孩子们的挑战单上句读的典型问题。

    师:我划线的部分,是大多数同学出问题的地方,谁上来尝试句读一下呢?

    一个孩子走到白板前,拿起白板笔句读了起来。只句读了其中的一句,说:剩下的我不会了。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谁继续上来句读呢?

    又一个孩子走到白板前,用不同的颜色,句读完了剩下的部分。同时,把前面那个孩子已经句读了的句子重新句读了一遍,说:老师,她句读得不对。

    教师笑了,说:你说不对就不对啊?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位同学同时句读的句子,差别主要在哪?

    生:“七日”往前还是往后。“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还是“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

    师:你们觉得哪个合适?

    生:我觉得“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合适。就是说子张拜见鲁哀公七天,但是鲁哀公却不礼遇他。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是“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是鲁哀公七天没有搭理子张,没有礼遇子张。

    生:我觉得都行,都能说通。

    师:好家伙,正的反的都让你们说了。我觉得,应该是“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从语法的角度看,“而”在这里是个连词,把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断开,好像不太好。同时,我觉得“七日”不是修饰“见”的,不是见了七日,而是修饰“哀公不礼”的,是说七日没有礼遇子张。所以,我建议,将“七日”往后断,“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这几处划线句子,都是在“七日”处出了问题。这个地方断出来了,问题就不大了。订正一下自己的句读。

    教师展示正确的句读,孩子们自行订正挑战单。

    师:都订正完了吧?

    生:完了。

    师:那我们一起面对白文,一起句读。

    教师白板显示《叶公好龙》的白文,孩子们一起句读。

    师:你俩一起来句读。

    教师让两个孩子一起单独句读。这两个孩子,挑战单的句读部分,完成度较差。他俩站起来句读,虽有小磕巴,但整体还是不错的。

    师:有两个字,你俩读得有问题。待会儿你俩就知道哪出问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训诂。教师白板展示有典型问题的挑战单。

    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带着孩子们训诂。

    师: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于是,子张就拜托谁到鲁哀公那里呢?

    生:仆夫。

    师:仆夫是谁?

    生:就是子张的仆人。

    师:子张拜托他的仆人去,停一下,去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

    师:谁离开?

    生:子张离开。

    师:子张走了,他让他的仆人到鲁哀公跟前吧啦吧啦说我听说你好士,故什么意思?

    生:所以。

    师:所以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冒的意思对了,是冒着,那犯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两个字所处的位置,犯霜露,冒尘垢。

    生:跟冒意思一样,也是冒着的意思。

    师:是的,互文见意,犯冒霜露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怎么以写龙?

    生:凿(jué)以写龙。

    师:为什么读jué?

    生:通假字。

    师:是的,通“爵”,是杯子的意思。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都没问题,接着,是怎么走?

    生:弃而还走。

    师:弃什么意思?

    生:丢弃,丢下龙。

    师:还(xuán)走,为什么读xuán?

    生:通假,通“旋”,转身。

    师:所以,还走是什么意思?

    生:转身快跑。

    师:转身快跑,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我问你,钩以写龙,怎么以写龙?

    “凿(jué)以写龙”,教师让刚才单独句读的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回答。

    师:叶公见之,弃而怎么走?

    “弃而还(xuán)走”,教师让刚才单独句读的两个孩子中的另一个回答。

    师:所以,刚才句读的时候,你俩把两个通假字都读错了。好了,我们一起读。

    教师白板展示《叶公好龙》白文,孩子们一起读。这次的白文句读,已是颇为流畅。


    师:子张认为叶公好龙吗?为什么?有同学这样说。

    教师白板展示孩子挑战单上的典型问题。

    师:因为是小古文,所以如果答案中涉及到原文的相关内容时,我们要先看,这个答案对原文的理解是否正确。这个答案,对原文的理解,是否有问题?

    生:有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并非叶公偷看窗户,而是龙从窗户偷看叶公。

    师: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师:窥头于牖,谁窥?

    生:龙。

    师:拖尾于堂,谁拖?

    生:龙。

    师:所以,这个答案,在解释原因时,对于原文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个答案的核心观点,认为子张认为叶公不是真正喜欢龙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我也认为子张不认为叶公真的喜欢龙。因为“于是夫龙闻而下之”,龙听说叶公好龙就从天上下来了,“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我感觉,叶公只是表面上喜欢龙,其实叶公心里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师:你这是在回答叶公不好龙,对吧?

    生:是的。

    师:但我们的问题是“子张认为叶公不好龙”,你再想想,谁还要说?

    生:子张认为叶公不喜欢龙,是因为当叶公子见到龙的时候,“弃而还走”,脸色好看至极。

    师:怎么好看至极?

    生:一会儿黄,一会儿白。

    师:原文怎么说的?

    生:“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师:你同样在回答“叶公不喜欢龙”。那子张在这里,为什么用“叶公好龙”这个故事?

    生:因为子张过来拜见鲁哀公,但是鲁哀公像叶公子一样,嘴上说喜欢,实际不喜欢。

    师:有人要补充吗?原文,我们要扣到原文。

    生:子张用这个故事,将鲁哀公比作叶公,将自己比作龙。鲁哀公喜欢士,就是贤德的人,就像叶公喜欢龙一样。有一天,子张去找鲁哀公,就像龙去找叶公一样,但是,叶公见到龙就跑了,而鲁哀公见到子张之后,并没有礼遇他。所以,子张认为叶公不好龙,鲁哀公不好士。

    师:是的,还有人要补充吗?在这里,子张用了一个类比,子张把自己比作什么?

    生:龙。

    师:哀公呢?

    生:叶公。

    师:叶公好什么?

    生:叶公好龙。

    师:哀公好什么?

    生:哀公好士。

    师:事实上,叶公不好什么?

    生:龙。

    师:哀公不好什么?

    生:士。

    师: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类比推理吗?这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啊。孔子经常用啊。孔子说他的神奇学生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宰我昼寝,大白天睡觉,孔子便这样说他。朽木为什么不能雕?

    生:一雕就断了,本来就腐朽了。

    师:粪土之墙是什么状态?

    生:很脏很脏。

    师:所以是没办法让它更脏。这种类比推理的例子,在古书中很多很多。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使用啊。我妈经常说我是“榆木脑袋不开窍”。榆木是不开窍的,我也是不开窍的啊。所以在这里,子张用叶公不好龙这个故事,说——

    生:哀公不好士。

    师:面对子张的指责诘难,哀公可能怎么回应呢?

    教师白板展示几个孩子挑战单上所写的回应。

    师:这些回应,都是可以的。因为在原文中,鲁哀公是沉默的那一个,除了子张嘴里的“七日而君不礼”外,没有更多的信息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哀公到底可能如何回应。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猜测有根据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查文献,到历史中找真正的鲁哀公是什么样子的,再根据真实的鲁哀公谈他可能的回应。

    师: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问题我们不多谈。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再读一遍。

    教师白板展示白文《叶公好龙》,孩子们句读读,此时,已经很流利了。


    师:我们说,在这里,子张使用叶公好龙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哀公不好士。现在,我们跳出子张的故事,单看“叶公好龙”这个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再读一遍。

    教室里,回响起“叶公好龙”这个故事。

    师:你认为叶公真的不好龙吗?

    教师白板展示孩子们挑战单上的典型回答(不是,叶公其实挺喜欢龙的,也许是由于他观看时的形态与当时的心情有观,所以他惊慌而逃。)。

    师:我们要评议一个观点,必须先去理解一个观点。这位同学说叶公是喜欢龙的,喜欢什么样子的龙?

    生:我觉得叶公只是在表面上喜欢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真龙下来,叶公就惊慌失措。

    师:我们现在要去理解这位同学的观点,这位同学觉得叶公喜欢的是什么样子的龙?我们不是在谈叶公是否好龙。

    生:我不太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回答,他把叶公好龙跟叶公的心情之类的联系了起来,跟龙的形态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真的看到一个自己内心很信仰很信奉的东西的话,是不会惧怕的。

    师:你始终没有尝试理解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不断地在说你自己的观点。这位同学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这位同学苦无知音,谁尝试着成为他的知音?

    生:我觉得,假如说,我喜欢龙,从天上飞下龙,我见了,害不害怕?你害怕吗?龙本身就是传说,谁也没有见过。龙真的来了,你能保证你不害怕吗?

    生:我觉得跟观察时的情况也是有关的。真龙来了,叶公观察到的是龙面目狰狞的一面,并不是想象中的那种美好的样子。

    生:我觉得叶公就是喜欢龙,不论真假,都喜欢。比如你喜欢一个东西,你不一定要看到它的每一个方面,知道它的每一个细节。

    师:那叶公“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的表现怎么理解呢?

    生:可能是一种惊讶,想象中的东西突然来到了现实之中。

    师:大家都在说,但是都没有直接针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来说。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这位同学的理解,加上刚才大家所说的,大家目前的观点是叶公好龙,好真实的龙,之所以会“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因为人的正常的反应,一种惊讶。那接下来,“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后的叶公可能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生:龙飞走了,叶公会回去,重新找龙。

    师:我们注意,这时候,我们所说的喜欢,是还原了人面对自己想象中的可怖的心爱之物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时的心理状态,恐惧,害怕,当这种状态过去之后,仍旧是喜欢。这是一种层面。叶公是好龙的,既好想象中的龙,又好真实的龙。有的同学,是这样的观点:叶公只是喜欢画龙,而非喜欢龙本身。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这也是能讲通的。就是说叶公“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这是他的喜欢,但是当真他见到真的龙的时候,他却吓傻了。

    师:我们如果再往上拔一下,“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这些龙,是什么层面的龙?

    生:是叶公想象中的龙。

    师:好吧,我们再类比一下。名画《虎啸深山》跟动物园里,你和老虎被关到了一起;恐怖片,跟恐怖发生在了你的身上。如果我们从两个层面来谈,名画《呼啸深山》和恐怖片跟实际发生的与老虎关在一起发生恐怖事件,分属于怎样的不同层面?再联系叶公画龙和叶公遇龙来思考。

    生:叶公喜欢的是看上去威猛的,看上去对自己毫无伤害的龙。

    师:这种龙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

    生:在画上。

    师:那画是什么?

    生:画是假的,假象。

    师:看我们教室,贴了那么多画,既然都是假的,假象,那为什么要贴呢?

    生:这些画,可以代表某种思想和感情。

    师:好吧,好吧,这些画,难道不是艺术品吗?叶公喜欢的难道不是艺术的龙吗?这不也是一种热爱吗?

    课堂在这里,陷入胶着。对于叶公好艺术之龙,可能因为教师,可能因为孩子们,始终没能达成临时性共识。因了时间,教师只好灌给了孩子。

    师:我们一起读。

    教师白板展示《叶公好龙》白文,孩子们一起读。


    师:这篇小古文,围绕哪个字展开呢?除了一位同学说“礼”外,剩下的同学都说是“好”。我特别想知道说是“礼”字的这位同学,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那个孩子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说:我当时想,子张之所以用叶公好龙的故事,就是因为鲁哀公没有礼遇他。从整则小古文来看,就是在谈子张的不被礼遇。

    师:是的,你说的没有错。这位同学说围绕“礼”字,有她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也是成立的,所以说,也是对的。我们其他人都说是围绕“好”字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好”字的甲骨文,像什么呢?

    教师白板展示“好”字的甲骨文。

    生:好像是一个女子怀里抱着儿子。

    生:不是儿子,是孩子,是个小娃娃。

    师:是的,就是一个妈妈抱着自己的小宝宝,这就是“好”。那“好”的本意是什么呢?

    生:应该是爱,就像妈妈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一样。

    师:是的,由妈妈对自己孩子的爱而引申至一个人对自己喜欢事物的情有独钟,这就是“好”。叶公好龙,但是当面对真龙的时候,他犹疑了,退却了。或者说,叶公好龙,他对艺术之龙情有独钟。那什么是真正的热爱呢?

    教师白板展示小古文《王冕痴读》,声情并茂地讲起了这个故事。

    师: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啥是“窃”?

    生:偷偷地。

    师:偷偷入学社,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听已”啥意思?

    生:听完了。

    师:听完就暗中记住,晚上回家,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如初”是什么状态?

    生:就是跟以前一样,偷偷入学社。

    师:她妈妈就说:“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她妈妈说啥了?

    生:我的孩子如此痴迷读书,为什么不听凭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

    师:冕因去,依僧寺以居。什么叫“因去”,“倚僧寺”?

    生:于是离开,靠着和尚庙居住。

    师: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什么叫“潜出”?怎样读的?

    生:偷偷跑出去,借长明灯的光读书,一直到天亮。

    师:寺庙什么环境?

    生: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师:王冕什么反应?

    生:冕小儿,恬若不见。

    师:王冕有热爱吗?

    生:有。

    师:王冕有坚持吗?

    生:有。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小故事。

    教室里,孩子们放声读《王冕痴读》。

    教师白板展示《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声情并茂地讲起了这个故事。

    师:余幼时即嗜学。啥叫“嗜学”?

    生:嗜好学习。

    师: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假借”啥意思?“手自笔录”啥意思?

    生:从藏书的人家借书,自己用笔抄写。

    师:计日以还,啥意思?

    生:计算着日子还书。

    师: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啥叫“弗之怠”?

    生:不懈怠,毫不松懈。

    师: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什么是“走送之”,什么是“逾约”?

    生:跑着把书送回去,不敢超过约定的日期。

    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以是”?

    生:因此。

    师: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从师”?

    生:跟随老师学习。

    师:跟老师学习,不怕雪大风烈,手脚冻坏。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媵人”是谁?“以衾拥覆”啥意思?

    生:就是他的婢女,用被子裹着他,盖着他。

    师:冻僵了,婢女“持汤”,拿着热水,厚被子裹上,很久才能暖过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啥是“逆旅”?

    生:客舍,旅店。

    师:就是在旅店之中,吃得不好。同舍生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他的同学们穿啥,他穿啥?

    生:他的同学“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他却“缊袍敝衣”。

    师:啥是“缊袍敝衣”?

    生:破衣烂衫。

    师:是的,穿成这样,他啥反应?

    生:略无慕艳意。

    师:啥意思?

    生:就是一点也不羡慕。

    师:为什么?

    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师:因为其中自有值得快乐之事,不关注吃穿比不上别人。这里面说了几个小故事?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借书苦读,从师苦读,客舍苦读。

    师:有热爱吗?

    生:有。

    师:有付出吗?

    生:有。

    师:我们一起来读《送东阳马生序》。

    教室里,孩子们的声音响起。

    师:你有热爱吗?如果有,为了这份热爱,你的行动是什么?

    生1:我爱《明朝那些事》,我日夜都在读。

    生2:我喜欢篮球,我总是在练习。

    生3,生4,生5……

    教师几乎问了每一个孩子。当被教师问到时,有的孩子脱口而出,有的孩子会愣一下,有的孩子,则会摇头……

    师:热爱,是为了让你与最美的我相遇,我在佛前的苦求;热爱,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热爱,是用美丽的雪花,用凝霜的枯藤,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的“相信未来”;热爱,是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选择永恒的事业,要成为太阳的一生;热爱,是唱自己的歌,过自己的生活——围绕伟大事物,成为自己,超越自我。热爱,是青春,是青春最鲜亮的色彩。最简单的声调,需要最刻苦的练习。旅人叩过每个陌生人的门,才找到自己的家。人只有在外面四处漂泊,才能到达内心最深的殿堂。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找到热爱,守护热爱,成为热爱!

    这段抒情,化用了孩子们刚刚经历过的晨诵“青春诗歌”,孩子们非常有感觉。当教师说的时候,孩子们自然应和。教室,成了一个场,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场。

    师:我希望,我们不要跟叶公一样,不清楚自己到底热爱什么,而是要找到我们的那份热爱,真正的热爱。之后,努力,坚持,守护我们的热爱。最终,我希望每一个努力的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能够成为我们的热爱。最后,让我们一起,再读《叶公好龙》。

    教室里,《叶公好龙》回荡,其中,有通透和明亮。


    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江子校长评《叶公好龙》纪实


    刚才亚军你不断在说保守解释学,如果是保守解释学,就一定要回到文本,设置合理的问题,然后根据孩子们出现的认知冲突,达成共识:叶公看上去好龙,实际不好龙;对应的,就是鲁哀公看上去好士,实际上不好士。当然,这是子张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鲁哀公是否真的不好士,就这个选文看,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这是保守解释学,也就是要进入文本本身,理解文本本身。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跳出来,跳出来看:叶公到底好不好龙。这时候,孩子们肯定会有争论,因为这里面有惊异感,有差异感。

    此时,我们引入训诂“好”。“好”,我觉得你今天其实没有讲得特别清楚。从字源上来讲,“好”左边是一个女子,右边是一个孩子。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女子,一个年轻的妈妈,对自己的小小的孩子的喜爱,跟叶公对龙的喜爱,是否是一回事?我觉得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母亲喜欢自己的孩子,这是本能,动物界都有,一头母狮子会照顾自己的小狮子。所以,“好”从本意来看,更侧重在“质”这个层面,最初的意思是近乎本能层面的喜爱。但这个意思,跟叶公好龙,其实是不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呢?这里,我们就需要结合“何为真正的好”,从哲学上,要有一个打通。

    最底层的好,就是偏向本能层面的好,就是一个妈妈好自己的孩子,母狮子好自己的小狮子。

    然后,到哪个层面呢?你看到一朵美丽的小花,你好不好?你看到你们班的一个漂亮的小孩子,你喜不喜欢?青春期的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喜欢不喜欢?这时候的喜欢,虽然偏向本能,但是较本能,已经高了一些。此时,应该是被美好事物吸引,喜欢美好事物,引起美好情感,让你在情绪上有了一种美好的体验。这个好,应该是属于情绪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层面,中脑杏仁核层面的好,它会带给我们美好的体验。

    这个好是否就是真正的好呢?肯定不是。你喜欢一朵花,它带给你的美好的体验,跟科学家、生物学家喜欢这朵花,去研究这朵花,将这朵花的结构、生活习性、跟环境的互动,也就是将这朵花的前世今生搞得清清楚楚,成为一门学问,这也叫“好”。这个“好”,跟你只是简简单单看到它,满心欢喜的“好”,是否是同一层面呢?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将这个层面的好,理解为理性层面的好。所谓理性层面的好,就是要将之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将背后的道理弄清楚。

    那是否到了这个层面的“好”就完了呢?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它还有最后一层。其实,马斯洛的这个结构,在很多时候,都会给我们以启发。那么,到最后这个层次,你不仅好,还创造它,就是抵达自由创造。你喜欢一朵花,不仅仅是你看到它,引起美好的感觉;也不是说,我们从生理学、生物学的角度将它说得清清楚楚;事实上,它会引发你更大的自由创造的愿望,比如,为了表达对花的喜爱,可以从音乐、美术等各种层面去创造它,也可以径由你对花的喜爱而从科学开出一个新的领域,一个崭新的领域。那些生物学家们,如果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也就是开创性地将自己的喜爱一直往前突破,不断地突破,抵达一个开创性的领域。

    这就是“好”的问题。

    我们回到刚才讲的“叶公好龙”。我们说“叶公好龙”,刚才大家一直在说叶公好的是艺术之龙。大家再仔细想一下,我们讨论叶公好的到底是哪个层面的龙,我觉得意义并不大,叶公是否真的好艺术之龙呢,这个也不好讲。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界定什么是艺术,我们如何理解艺术。如果说叶公好艺术之龙,那叶公喜欢艺术啊,那叶公有没有根据他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各样形态的龙呢,叶公是否为他的创造怎么怎么样呢?根据文本,这是很难讲清楚。“好”的最高境界,是科学、艺术不分的。如果叶公真的好艺术之龙,那叶公就应该抵达最高境界,但事实上,我们看不出叶公是否抵达到了最高境界,除非有更确凿的史料,文本中肯定没有。如果有更确凿的史料证明叶公确实进入到了自由创造的境界,那么,才可以说叶公好艺术之龙。我们仔细推敲文本,叶公顶多是接触了比较多的与龙有关的故事,可能从小听到了如我们小时候般姥姥奶奶讲的许多与龙有关的故事,他可能对于某个形象,在他的想象之中的形象,他会喜欢。叶公好龙,最多是一个情感层面的对某一想象之物的喜欢,叶公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理性这个层面,更达不到自由创造的层面,就是说,叶公还不到。

    如果这样来分析或理解,我们才能谈论你举出的互文的那两个例子,当然,你不用那两个例子的话,孩子们也可以很好地理解。你看,课堂上,芦文博说他喜欢打篮球,跟科比喜欢打篮球,是否是一个性质?芦文博喜欢打篮球,跟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喜欢打篮球,其实是一样的,他停留在哪个层面上呢?顶多就是情绪层面,是一个情绪层面上的喜欢。而科比喜欢篮球,就不是一个情绪层面的喜欢了。什么是情绪层面的喜欢的呢?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爱,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起点,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一个浪漫感知阶段,它引起了你最初的激动,最初的兴奋,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喜欢?就是科比看到凌晨四点洛杉矶的路灯,真假未知,但传得好像是真的。我们不去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真正的喜欢,你要为你最初的兴奋、激动,付出最艰苦的努力,扎扎实实的行动。而这个扎扎实实的行动,看上去恰好不那么美好,特别是在外人看来,并不那么美好,甚至是非常地机械,非常地枯燥,非常地艰辛。但是,对于这个人而言,对于科比而言,它恰好是真正的热爱。将自己对于项目的热爱付诸到真正的行动之中,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否则,我们会说那是假热爱,只是说说而已,停留在口头上。

    今天,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可能说我喜欢什么,喜欢什么。请注意,是哪个层面的喜欢?能仅仅只是叶公好龙这个层面的喜欢,这个层面的好吗?就是说,最初的兴奋,仍旧是好,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承认叶公好龙的确是好,但是,叶公只是在情感的方面,只是在最初浪漫这个层面的好,他还不够。如果你真正想表达你对某个领域的好,必须拿出行动来,这才是泰戈尔诗歌里面的“最简单的声调,需要最刻苦的练习”。这句话,用在这里是最最恰当的。不需要罗列那么多,知道吗,亚军,你这个习惯一定要调。你知道的东西太多,知道的东西太多,要克制,要有意识地克制,不要想着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全一股脑倒出来。这就跟一个厨娘,买了一堆盐,中午要做菜,你要将所有盐都放到菜里吗?一样的道理啊,恰如其分,该放一勺放一勺,该放两勺放两勺,不能一股脑都往里放,这不合理。自己,要恰当地往里收。

    最后落在哪呢?叶公是真好还是假好?叶公是真的好龙吗?结合这个话题来写啊!你可以发现,不同思力的孩子表达是不同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是好或就是不好。如果就是好的话,那是哪个层面的好。孩子们整个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得到训练的。当然,也可以结合每个孩子自身,比如说芦文博喜欢篮球,那对芦文博而言,就是让他写:我真的喜欢篮球吗?就要让孩子扪心自问一下,让孩子反思一下,让孩子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来回答,郑重其事地回答这个问题。所有孩子,都有自己的所好,那学完《叶公好龙》,就要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去反思自己的“好”。要落到这个上面——写作。写到一定程度上,演讲啊,这都是自己的观点啊,在班里分享,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我们的孩子一定要用充满正能量的东西往出带,如果只是在表面上说你喜欢这个,他喜欢那个,七大姑八大姨都有自己的喜欢,广场舞也是一种喜爱啊。没有对错,当然可以喜欢,但是对年轻的孩子而言,生命必须要有方向,要把孩子往起拔。

    我顺着这个话题,谈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处理。当然,你是否一定要这样处理呢?也不一定。这就涉及到了你的判文和你的教学目标设定。我们小古文有无必要判文呢?我觉得最初阶段或者孩子们整体水平未到,我们是要训练孩子们文言阅读的语感。如果只是如此,那目标肯定是集中在句读和训诂上。在句读和训诂上的话,这个时候,就是要结合故事,培养孩子的文言阅读语感,把这个带进来就好了。这样的话,小古文可能连保守解释学都不一定能触及到。这篇当然可以触及到,但对于其它的一些,如果只是定在句读训诂这个层面的话,可能保守解释学都是触及不到的,这个文本背后的义理,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这个层面,都可以不涉及,不触及。刚才所谈,就是一个材料,通过这个材料,训练孩子文言阅读语感。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寓言,或者用寓言巧妙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你觉得挺好,那你将这篇文章定为典型或者其它什么,都是可以的。如果定到“好”这个点上,叶公到底好不好龙,根据这个话题谈到什么是真正的好,这样的话,你就是要将它从一个更大更广的议题,基本上跳出了这个文本,来架构它,来把握它,它是可以作为经典的。

    一篇文章,到底要做什么,跟你的理解和定位是有关的。根据你今天的这堂课,再回头看你的A级目标、B级目标、C级目标的设置都是有点混乱的。你一直在讲句读、训诂是放着A级里面还是B级里面呢?这篇文章,严格来讲,已经训练到这个程度了,已经是小古文的结束阶段了,此时的句读、训诂一定是A类目标,除非是我们前面的效果不好。正常的话,一定是个A类目标。不是说A类目标孩子们不能出错,不是这个问题,既然是个目标,因为孩子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当然可能会出错,不是说有的孩子可能会出错就不是A类目标了。A类目标是说孩子们基本能够独立完成,独立完成句读和理解整个文本的意思。你的B类目标,到底定什么呢?今天,你的B类目标,是不太清晰的。你刚才说,要将“叶公到底好不好龙”作为C类目标,肯定跟你今天这节课的处理方式冲突了。你今天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聚焦它,其实,你就应该将它作为B级目标。如果你围绕叶公到底好不好龙,将它处理成一个经典文本的话,它就是B级目标。而C级目标是一个拓展性目标,C级目标就应该是写作、演讲,孩子们出作品,往这个方向去延伸。

    其它的都是一些小毛病,但是小毛病对你来讲也很重要。比如你上课的时候,我能看出来你在刻意地克制。你的风格就是嘚嘚嘚嘚,不停地在那里讲。知道的东西多,讲又很擅长,这是优点,我们都很羡慕你的这个优点,只是现在你要知道,真正的大侠,是不出刀的。动不动就拿个刀子在那里乱砍乱杀,这是狗屁大侠啊。你看你武侠小说看了那么多,什么是大侠?随手一片树叶,可能就是最厉害的宝剑。这个东西你要克制,一定要克制。要在理解文本上下功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判文。要在预习单上下功夫,预习单设计合理的基础上,要在找孩子的典型问题上下功夫。课堂上呢,围绕典型问题来对话,这也要下功夫。在这些层面上下功夫,别走偏了。最后,怎么样鼓动孩子们出优秀作品,把写作、演讲、辩论等等东西带起来,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我们永远都“到”不了。啥“到”啊,什么叫“到”啊,“到”哪里有个尽头啊,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你要很幸福,很幸运地对自己说:哦,原来“不到”是件好事。活到老,学到老,必须要有这种感觉,我们永远“到”不了的。我“到”了,然后再把孩子带“到”,不是这样子。我们永远不放弃努力,知道吗,永远要成长。但是,同步,我们的成长里,必然包含着怎么样鼓动孩子们,点燃孩子们。你点燃孩子们的能力在提高,这也意味着你在发展。这是必然含在其中的,而不是割裂的。

    我刚才插话了,我不是说我说的是对的,因为语文的东西,我基本上还是不能发言的,包括你们刚才讲的“叶公好的是艺术之龙还是生活之龙呢”,我都没有发言权的。我只是说我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不一定是对的,这需要澄清一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带血的蜕变——记教研课《叶公好龙》后(含实录及江子校长点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bw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