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到微信中一位品牌研究者朋友的一个小调查的私信:
(未经同意,故先隐去其名)专家真不敢乱自称,妄谈几句还是有点胆量。于是,我做了如下妄断回复:
其实这4.7亿数字本身的真与假的解读没什么意义,背后的奥秘与手段也不是爱八卦就可以猜明白的。我只从一个外人及外行人的视角看,他们的崛起的路径和可能的方式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准确洞察到微信这一霸王级社交平台的流量价值以及给内容创造者带来的群嗨价值;第二,又抓住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封闭性给自媒体人的吸粉扩张带来困扰的痛点,嵌入了众包和共享思维,与微信公众号打通,解决了微信自媒体大咖需要第三方开放平台来突破微信公众号的封闭的壁垒。利用大咖们的原创内容解决了自己平台核心内容供应的质量与数量难题,带动自己平台流量的增长以及特色的养成,反过来又靠开放平台的流量价值裹入了更多自媒体内容提供者,进一步丰富夯实了创作源基础。以众包模式和分享经济思维,先抓住并利用了社交媒体的带动作用,让初生的自己由被微信带动方转而成长为微信活跃与发展的促进方。这也是对分享模式在媒体的模式创新领域一次很成功的实践。之所以现在很多媒体(包括新浪新开的“新浪财经”自媒体)纷纷效仿其模式,其原因也在于此吧。
当很多媒体还仅着眼于借助微信平台经营自己的媒体账号争抢流量的时候,今日头条已经洞察到并利用了微信公众号平台沉淀创作者和内容的价值与其封闭性的局限性给自媒体经营者造成的困惑,先借力作为自己发展的助力,再反打力破壁微信公众号自身封闭的问题,成为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自媒体人发展的反助力力量,由寄生到共生,养成了自己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也成就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单纯的借力发展,也许能得一时而不能得一世,能谋得一域而不能谋全局。找到借力的点同时也挖掘发挥出反作用力,互相依存作用,养成自己的成长生态,才是在共荣中谋得对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养分基础和长久保障。现在都在谈所谓众包模式,所谓分享经济,不要只看Uber,不要空谈理论,结合自身找到结合点,才叫真正的接地气。
就如我们的茶叶子茶曲奇的发展,目前与一些平台和异业资源的合作,正是在摸索借力的同时逐步在挖掘与发挥自己对合作资源的反作用力。唯有这样,才能为自己养成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才能在不断的吸氧与供氧的角色互换中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成长助力…
最后,一定要谢谢我的这位朋友的这次小调查,启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尤其最后的祝愿,真的很受用(此处偷笑100秒)!谢谢您嘞!我就当作是打赏了。…
(截图表达谢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