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读书,可不是网络言情小说。
不记得是哪个名人说的,一个人的思想、职业、个性、兴趣爱好很大成分取决于他少年时读的是什么书。大体是这个意思。如果真的说起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二、 三十年前,没有书读,除了语文课本,作文选集,突然有一本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碧血剑》,或者琼瑶的《庭院深深》《几度夕阳红》,我记得姐姐们都疯迷了,包括我。这两个人的作品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所有年轻人。那时候我们没有《简爱》《飘》《大卫科波菲尔》《理想国》《远大前程》《追忆似水年华》《悲惨世界》,如果十来岁我就读过这些书,也许我就不会选择理科;也许在感情上,我就不会像愣头青。
少时没有培养阅读思维习惯,精读,粗读,疑问,探讨背景,人物心理,这些书等到了上大学,才有机会阅读,但是已经错过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时间,只是凑了看书的热闹,里面的深意没有经验去获得。
阅读对于我来说,是个从末放弃的习惯。可是我大概读了十年的网络情感小说,各种题材,比电视剧搬上屏幕早多了。如今,这些流水文章早已忘记了,也不再引起我的兴趣再去读,索然无味,这就是古典与通俗的区别吧。
宫斗,宅斗,穿越,一个比一个毒、狠,却逃不出那方寸空间。
我记得看马斯克的自传,他说,最早让他的目光通向外太空就是一本书,大概是萧伯纳的《地心游记》。他成名之前,看了大量的书籍,同时自学了很多专业知识,一天看四本书对于他来说,不是个事儿。
还记得刚去天国的老佛爷卡尔.拉格斐吗?家有三万藏书,你以为他的无限创意与才华哪里来的?
我刚读到的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他三十岁时,第一本书就出版,让世人知道他这个新人作家。他的文采应该归功于前二十多年的大量阅读,还有原版阅读。任何成功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都看过电影《哈佛风雨路》,那个叫丽兹的女孩,爸妈吸毒,朝不保夕,没有正规上过几年学,最后考上哈佛大学。有谁知道她在不上学的日子,她通读《大英百科全书》,一有空闲就读书,哪怕是流浪街头的日子。
再提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高晓松。我记得他醉驾的时候,被推到浪尖上。他出来后,越来越出名,无论《奇葩说》《晓说》,阿里影业的高层主管,奥斯卡的红毯秀,他拍了几部电影,他的《杂书馆》已经办了几家,无一不在展示他的多才多艺。您觉得他为什么拥有这么多舞台、这么多秀场?不外乎他清华毕业,他家里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他家是书香世家,几十年的书香熏陶,给了他无穷的底气与才华。小鲜肉们有什么呢?只有一身皮相而已。时间越久,皮相溃败,知识弥新。没有文化,不多读点书,能走到多远? 推荐大家有空有选择地看看高晓松主持的《晓说》。
书带给人的好处,就是书籍里汇总了大量人类思想的精华,饕餮大餐摆在您面前,如何下箸不是问题,您有没有想吃,要不要开始吃才是问题。
朋友圈,我有时候会分享,但是当我想到一旦分享,我就要跟朋友互动,看看点赞的是哪位朋友,浪费了不少时间。
“微信阅读”是个好工具,一个手机在手,就可以解决沉沉的书拿来拿去,可以随时碎片化时间读书。
这不是一个劝读篇,这只是我刚要准备发一条朋友圈,思考放弃后,突然想到的一篇日更。写给自己而已。有朋友读到了,就一笑而过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