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680671/458daa6f5efa43e1.jpg)
《资质通鉴》记载,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黄巢的家境应该很殷实,完全看不出有革命的动机。很多人认为他屡试不中,就是想做官,造反就想绕开科举而取士,如果起义就是盼着招安做官,他为何会两次攻陷长安?还大开杀戒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阶级固化造成的,唐末门阀世家几户垄断了读书人上升的同道,科考形同虚设。黄巢是读书人,历史上读书人都有些相似的毛病,就是天下情怀与个人理想,读书人最好的归宿应该是诸葛亮这样,出将入相,一展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们不知道黄巢是不是有真材实学 ,但从他留下的诗句,以及他后来的作为,我认为如果他做了官,绝不会是庸碌之辈。能乱世的奸雄,也必定是治世能臣,因为革命这事儿,他关系到社会人性的方方面面,不是你大嘴一喊“反他娘的”,就能成的。从陈胜吴广到刘邦项羽,从朱元璋陈友谅,到李自成张献忠再到洪秀全孙中山哪一个革命首领是等闲之辈,哪一个不是雄才大略?而黄巢和他之后的这些革命首领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革命动机。
家庭殷实,通文墨,有诗书,善骑射,精剑术,爱交友。 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晚唐的政坛昏暗,门阀堵塞了读书人的阶级浮动的通道。很可能,李唐会多一个治世的能臣名将,唐诗三百首里可能会多一个咏物言志的大诗人。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是他对当时吏治昏暗,阶级固化,门阀世家垄断读书人上升通道的彻底绝望。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梨花一处开。
是他的意难平,转化为了愤怒,这怒火洗练出了一个“冲天均平大将军”。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问
独依栏杆看落晖。
是他的自画像,一个老僧站在桥上看着长河,落日,余晖,回想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否还会有意难平呢。
我想终究还是意难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