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携程大数据杀熟这件事,再度引起了广泛热议,也让人们更加深度的了解了“价格歧视”的含义。而在市场中,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的互联网企业并不止携程一家、滴滴、去哪儿都存在或存在过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一时间,代表着创新、革命的大数据变成了企业投机取巧坑消费者的小手段,为什么其角色转变如此之快?这个锅也要大数据自己来背么?
大数据在大众眼中曾经是一个颇有距离感的专业词汇,但随着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以及大力宣传,如今的大数据已然成为了人们身边的高频词汇,不仅如此,它也开始切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你听歌时,APP总能为你推荐喜欢的歌曲类型;但你看视频时,平台上总能翻出你感兴趣的视频;当你搜索饭店时,你喜欢的口味总能排在前头,小编就整天被某购物网站的网页弹窗惊到,它居然能够根据我的搜索记录准确推荐相关产品,这一切都是大数据所带来的“惊喜”。
大数据的出现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巨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更多的行业挑战与问题。如今,无论对于哪个行业、哪个市场来说,数据都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只要拥有了数据,企业就能
从数据中挖掘商机、靠其赚钱,这也是大数据为什么会获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数据的浪潮涌动,让越老越多的企业可以更加轻松的掌握消费者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剩余”,最大化商品价值。
所谓的“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付却实际省下来的钱。对于商人来说,钱当然是赚的越多越好,而大数据就给了这么一个机会,让其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对消费者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形成市场垄断、产业壁垒,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地盘,更加容易地侵蚀“消费者剩余”。不得不承认,在大数据面前,消费者享受到的服务更好了,但消费者的钱也被更彻底地带走了。可这一切都是大数据的过错么?
不,大数据带来的是创新、是改变,只是企业让大数据变得“嗜血”、“无情”。纵观国内国际的相关事件,无论是“弄丢”5000万用户数据的Facebook,还是携程、滴滴、去哪儿这些“大数据杀熟”的公司,亦或是发出“用隐私交换便捷性”论调的百度,无一不是大数据开发的行家里手,而他们在利用大数据的便利的同时,却统统至消费者、用户的信息安全于不顾,甚至加以利用,助长自身价值。所以,大数据没有原罪,有原罪的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企业。
在“看上去很美”实则满是陷阱的产品面前,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应该时刻提高警惕,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至于企业方面,则只能寄望于其能够主动承担起相关的道德责任,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优质的市场,别让大数据成了“背锅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