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乾隆年间,皇帝南巡,命四位军机大臣相伴。江南辗转多日后,四位大臣先后感觉身体不适,头晕体沉,食欲不佳,随行御医诊治无果。乾隆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重要大臣有恙恐耽搁要事,急忙张榜寻找当地名医。没多久,一位僧人揭榜。他细细把脉,随即开出药方,并对众人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药后不久便痊愈了。此后,每有官员南下,都会用这个方子调养身体。久而久之,“四臣汤”在民间广为流传,慢慢讹传成了“四神汤”。
在我国台湾省,也有一道名为“四神汤”的著名小吃,据说就是上述故事里的方子。将淮山药、芡实、莲子、茯苓四味中药与猪肚或猪小肠一起炖煮,具有利湿、健脾胃、固肾养肺的功效。烹制四神汤时,从成本考量,经常用赤小豆代替淮山药、薏仁米替代芡实。
无论是“原版”还是“改版”的四神汤,都采用“药食同源”的原料,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说的“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且都具有祛湿、消水肿、排毒、健脾止泻等功效。将之同煮后,效果更温和,更易于人体吸收。如此推断,乾隆帝的几位心腹大臣必是受了南方湿气的侵扰,加之多日颠簸、舟车劳顿,调理得当便逐渐康复了。
所谓“湿气”,是中医上的概念,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邪是最难调治的。湿邪有损阳气,阳气尽了,人也就不在了,所以祛除湿气、修复阳气,是中医调理的主要目的。
简单说来,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人依靠食物补充能量,但如果食物补充的过多、过好,导致人体无法吸收,不能有效转换为能量,那多余的营养就会堆积在体内对身体产生负担,这就是“内湿”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饥一顿饱一顿,太过疲惫都可能伤害脾胃,因体内津液代谢不当而产生内湿。外湿即为外因对人体的伤害,比如换季时的天气剧烈变化,风雨突至,寒暑骤变,风寒、燥热侵体,又或居所潮湿,冒雨涉水等。
如此看来,现代人大多受到湿邪之气的影响,这也难怪网络上有如此多的“祛湿气”的秘方、偏方、药方了。网上最受追捧的祛湿方法,就是常喝“红豆薏米水”或吃“红豆薏米粥”,两种原料经济实惠方便易得。《本草纲目》记载薏米:“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神农本草经》记载赤小豆:“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及肌胀满”。两种食材冲泡或熬煮,的确具有健脾胃、祛湿的效果。
然而,有一些广告将祛湿和减肥联系在一起,过分的夸大了红豆薏米粥的效果。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但是肌肉中水分含量达75%,脂肪含水量只有10%,很明显经常运动健身的人,含水量反而比胖子更多。想有效祛除体内湿气,同时让体重有所下降,最佳的方法还是要加大运动、提高基础代谢,同时用红豆薏米粥这样的食物替代米面等精细粮食。如果摄入的热量和食物不变,喝再多的薏米水,吃再多的薏米粥,养生瘦身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