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中,养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纵容,而是对纵容的恐惧。我们过于担心溺爱孩子,最终往往沦为过度管制。
我们常常会很在意还是的健康和幸福,却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很多行为是不是已经构成了过度的、适得其反的管制。
就像房先森常常会说:“今天冷死了,你就穿那么点!”,“不行!必须穿!”
网络笑谈叫: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冷~
我们对朋友就不会用这样的语气和态度。"恃强凌弱”大概是所有生命普遍的隐形特征,我们甚至都未觉察到自己曾经或正在这么做。
这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点,以小见大,都在表明我们对孩子需要和喜好的尊重缺乏,实际就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
(遗憾的是,我慢慢认识到,当基本人权都不是所有人能得到尊重的时候,哪分什么大人和孩子。这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部分,只能说希望越来越多人引起重视,一同改善人文环境)

但唯命是从、高压政策的养育技巧,只会暴露我们无法采用“暴力”以外的手段来控制孩子。更可悲的是,当这样做也无法得到期望的效果时,我们会以为自己需要更新、更狡猾、更有力的办法强迫孩子服从。
我想我曾经大概就是那个更狡猾有力的父母,让人无奈的是,我需要几年以后才认识到这一点。
当我开始更多陪伴小小房子,他也越长越大,我发现他有时发脾气,不想听我和房先森说话,就堵住耳朵,对这种行为我下意识地解读就是:对爸爸妈妈不够尊重,他可能带着这种心性长大成人。那一刻,我心里深处其实是恐惧的。
有天我们开车会老家,当天上午到傍晚回来就三番两次经历了“尊重”这个课题。但时刻告诫自己:每一次犯错,都是教育的契机,都是学习的契机。
- 早上,他对自己不能很好系鞋带的愤怒:坐在地上蹬脚踢鞋子,故意踩我的鞋头;
- 傍晚回家路上,房先森陈述小小房子跟小朋友们玩沙子,有人割到手指,他激烈地抗议,表示- 不是自己割的,语气不善;
- 我打算问问情况,他大概担心我批评他,堵住了耳朵。
我努力克制,不让自己带着情绪或孩子带着情绪时,意图解决问题。提醒自己:记住长远的养育目标。我很清楚,当下的一两句话,不可能解决问题,最多安抚一下自己,暗示自己尽到了家长的责任。
我忍住不在当时对小小房子做出评判,计划晚上再找他聊一聊今天发生的事。

等过了晚饭时间,清理好厨房,邀请小小房子帮我一起包馄饨,即便已超过平时入睡时间,我依然选了两本绘本,给他读书听他说话,确信他接收到妈妈并没因白天的事而减少对他的爱。
他对书很感兴趣,还想继续,但对于我想跟他聊的事,再次捂住耳朵,表示不想听。
我那刻心中是有起伏的,但依然耐心解释,他无动于衷。我知道他可以听得到,于是想让他真正体会一下如此被对待的感受,于是闭上了嘴巴。
他讶异,开始喊妈妈,我也堵住耳朵,表示拒绝再听。若是以前,我可能会离开房间,但现在只想让他体会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并没对他进行强制性孤立,他并没被妈妈放弃。
起初喊时,我表示出坚决不听的姿态,于是他开始愤怒,冲我喊:我这么对待你一次,你却要这么对我一万次!来表达他的愤怒。
我依然没有搭话,眼睛看向别处,堵住耳朵。
就这么过了几分钟,我从他散发出的信息知道,他感受到了。于是温和地坐回他的旁边,询问他刚刚的感受。
开始他并不承认自己不喜欢这样被对待。大概我的耐心传递给他,慢慢放下了防御,闭着眼睛大声说:我也不喜欢这样被对待。
于是我们再次就尊重做了讨论,以及再次重温了如何面对情绪。临睡前,我也再次跟房先森聊了聊有关尊重孩子的部分,希望房先森能慢慢放弃他下意识控制的行为。

一个悖论是,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其对孩子的控制力最弱。
事实是,它不仅没有,还极具破坏性。即便暂时看起来有用。
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顺从,更符合成人对孩子的要求,却难以有其自己的个性,不愿与同龄人互动,缺乏好奇心,不具备创新性;
有些则会极度反抗,无能为力的愤怒会爆发更多战争。他们从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学会了如何对别人发泄怒气。藐视权威、更爱捣乱和好斗,有时甚至隐匿自己的不良行为过着“双重生活”~
也就是说,孩子们越感受到约束和受控制,就越可能“公然排斥成年人意图培养的社会性品质”,其自我认同感也越不稳定。
书中一再重申:本书任何内容都不应该曲解为赞成家长袖手旁观放任自流。我们的目标是授权,不是归顺;我们的方法是尊重,不是强迫。
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得不使用一般意义上的控制,玄机在于如何避免做过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