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5500+,建议阅读5分钟+
职业女性都向往一种平衡,孩子和工作的平衡。一天就那么一点时间,如何高效分配才算合理,非常重要。学习完诸葛越精品课《如何培养面对未来的孩子》后,有些得到,由此分享。
诸葛越,用独特视角解读教育,源自于她长期涉足顶尖职场,对身边精英的理解,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度思考,对未来需要何种技能的理解。每个孩子不一样,但是她分享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鉴,配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
一共七讲:一讲终局思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二讲家长最该做的事,价值观的教育,阅读,运动,时间管理;三讲家长不必要花费太多精力的事;四讲借鉴职场办法教育孩子;五讲养育孩子反向提高家长的能力;六讲家长的时间管理;七讲家庭小团队建设。
一讲终局思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教育孩子的最终愿望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把他培养成独立的人吗?希望有一天他能够掌握生存能力,脱离父母也能够幸福的工作和生活,这是终局思维。
她发现优秀的年轻人,通常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长时间地专注,对自己有合适的认识,对未来有规划,有比较好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以前我们都把技能分成硬技能和软技能。硬技能比如说数理化,软技能比如说表达沟通能力等,但在新的时代,那个分类有点相对简单,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加丰富的技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6766226/29bbc5d7b4445c59.png)
面向未来的四种技能:基础、综合、成长心态及身心健康
01 基础技能是什么呢?
就是在学校里能够学到的那些技能,比如说识字解题,比如说历史地理,还包括写作表达,以及画画、音乐、体育等,这些,我把它们统统都归入基础技能。
基础技能也可以很难很深,比如说微积分,比如说高等物理。
基础技能非常重要。学校是一个学习基础技能的好地方,哪怕是大家有各种意见的中国应试教育,其实在教基础技能上,相对也还是比较好的。
但一个人,仅有基础技能是不够的。
02 综合能力包括什么呢?
比如说合作、创造、设计、审美,包括战略、项目管理等等。这些技能,你听起来可能觉得比较高深,小孩子需要掌握这些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把多个基础技能合在一起,做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或者多个人一起组成团队,把每个人不同的技能合在一起,做成一件事情,就是综合能力。
一群大人在一起,我们造个火箭或者做一个无人驾驶汽车,是做成一件事。但小孩小的时候,他们照样应该有综合能力做成一件事。
举一个例子,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用温度计测温度,把这个温度写下来,这叫基础技能,非常简单。但是,给一组小朋友一个任务,让他们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得出结论,学校周围到底什么位置温度最高,这就是一个需要用到综合能力的事情了。
有的小孩负责测室外,有的小孩负责测室内,有的小孩负责测楼上楼下。过程中,有时孩子还会出错,有的孩子出门回来以后忘了他测了多少度了,或者他说的温度是80度、90度,不符合常识,还得有人做判断,重新去做。
他们还要把这些温度列起来,最后总结,到底今天是里面暖和,还是外面更暖和。也许还需要画一张图,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
你看,这整个的过程,基础技能很简单,但是需要的综合能力很多,需要沟通、合作、发现差错,甚至包括审美和设计。
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基础技能在学校学,综合能力到公司里工作以后再学,或者长大以后再学。
通过我刚才我举的例子,可以发现,综合能力从小到大,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到中学,是可以跟基础技能一起,同时长大的。一开始做的也许是小事,到长大了才能驾驭大事。
综合能力强的孩子,在未来后劲会特别足,也更容易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东方教育偏重基础技能,西方教育更注重综合能力。其实一个出色的孩子应该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
这棵树的树干,我叫它成长心态。
以前一个人读了个博士,那个叫学历,有了学历,找一份工作,然后这辈子基本上就这样安心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变化了。
但是现在,随时随刻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新的信息出现,新的机会出现,旧的机会也会失掉。一个人如果读完大学以后,会的最多的东西就是大学的了,在这个形势下是不行的,成长心态就变得特别重要。
03什么是成长心态?
首先孩子要意识到,技能、知识不是死板的,人也不是死板的。新鲜的,我不懂的事物,可以慢慢去搞懂。
人要有主动阅读的能力,不断学习新东西,要有批判性思维,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有了这个不断成长的树干,这棵树才会长大,才不会死掉。
04身心健康。
基本的身心健康,生活快乐,它的重要程度,我想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意识到了。但在这里我强调几个我也归为身心健康的能力和心态。
许多人都知道哈佛大学著名的研究成果,最幸福的人,其实并不是最聪明或者是最有钱的,而是有最好亲密关系的人,能够帮助他人并感觉到自己价值的人,或者周围有很多好朋友的人。所以同理心,是身心健康的一部分。
另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不会完全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应对挫折的能力,也是身心健康的一部分。
二讲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四件事
基于以上四种技能的理解,着重分享家长最应该花费时间做的事情,和不必要花费力气做的事情。
01价值观的塑造
价值观听上去很宏观,实际上是父母真正认同的东西,会潜移默化传给孩子,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中教育和引导孩子,传递给孩子的不是嘴上说说,而且真正认同什么,怎么做。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孩子的价值观就会混乱。
02孩子的时间管理
作为父母,也许孩子小的时候,你还能帮他,但长大以后,很多功课你是不懂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做,而且你也不应该帮他做。如果高效率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让孩子看得见自己的任务,即是可视化。比如孩子一天需要做三门功课,可以用一张大大纸张写下今天的任务,没完成一个让孩子自己划掉,让孩子明确知道这是他自己的任务。与工作中使用的TO DO LIST原理相同。引导孩子总结,反省,而不是替他改正。比如宝宝学习围棋,做题目会出错,你问他为什么出错?如果他答得上来就说明孩子有过思考,如果稀里糊涂,说明他并没有思考,与工作中的反思原理相同。孩子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懂得了要时刻反思自己,总结。学而时习之,才能不亦说乎,“学”并不会不亦说乎,只有“习”才会。
可视化管理的核心是让孩子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视化可以让孩子看到每天应该做什么。太操心的父母,孩子或许会“无能”,让孩子自己负责的好处是他会认真做事,承担后果,是现实,而不是活在温室。
03阅读习惯
阅读的重要性不必再谈,难处在没有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幸福感,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形成习惯,成本最低,一生受益,人人能做到。
04运动习惯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说法是错误的。
科学研究证实: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等等,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调节皮质醇水平,促进心钠素的产生。。。
我们无需知道上述名词的具体含义,但必须知道,运动能够调节人体的各种激素水平达到最佳,使身体这个内部生态充满能量和活力。
如果给孩子找运动项目,团体项目比单人项目更好,在团体运动中,会出现摩擦,间接锻炼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并不是一件难事,和阅读一样,简单却不易,对更多的孩子来说,大概率成为普通人,我们的阅读和运动换成体验,陪伴孩子一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三讲家长不必要花费太多精力的事
01陪孩子做作业
陪孩子写作业会让老师搞不清楚孩子到底是真正懂了还是家长明白了。让孩子自己写作业,自己负责,家长可以提出建议,并且告诉孩子可以采纳或不采纳,完全由孩子决定。
02无微不至的照顾
尤其是妈妈,把精力都投入给孩子,会没时间管理自己,同时会让孩子觉得一切有妈妈的误解,事无巨细的管理很容易让孩子懒惰,可能会缺乏主动性。
03可以身教的事情
身教重于言传,唠叨不起作用,身教才会,孩子会向您学习你的行为,而不是在说什么。如果想要让孩子学会什么,自己先学会。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强压给孩子。
04书本上严格量化的事情
独身子女情况下,没有比较性,家长很容易参考书本,不可取,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完全看书本不可取。
四讲 借鉴职场办法教育孩子
核心是以终为始思维。从长远的工作的角度看问题,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然后怎么做;像公司里一样,保持持续的沟通;对孩子的尊重和授权。
01以始为终的学习目标
其实我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一定要学习好。但这个“好”,不是体育竞赛,不需要去争所谓的高分数、第一名。
总体说,希望孩子通过在学校的学习,还有家里的各种学习,获得那些技能。这些技能,不管是到了工作当中,还是将来在生活当中,都是很有用的。
包含基础技能和综合能力。
怎么拥有这些能力呢?
我讲一点学习方法。我把文科和理科分开。
文科确实是要靠积累的,学文就是要融会贯通。
比如语言、人文、地理,学好的基本方法就是阅读、讨论、思考、练习,不断做。
想要学好一段历史,除了了解这段历史,记住它以外,最好的办法是要大量了解这段历史前后的各种信息,了解不同的人对它的不同的看法。
所以,学好文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考试怎么样其实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我给我的孩子学文科列的目标基本上就是实用,要能够写好文章,能够清晰地交流,能有自己的创意和思考。
但是偏理科的项目,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等,它们后面的概念,往往是以前面的概念为基础的。
一个孩子三年级没有学懂的话,到了四年级,作业不会做,考试考不好,父母花很多时间帮他去重复,补四年级的课,也许分数提能高一点,但是这就像是一个没有打好地基的楼一样,往上越搭越重,孩子就被压垮了。
所以,如果孩子学理科有一些小的问题的话,要看一下是不是前面有一些概念没有搞懂。
有人专门建议,理科教学不要把孩子按年级、年龄来分,一定要学懂了一个概念再往后学,速度可以放慢,但一定要真正理解。
02要跟孩子保持长期频繁的沟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有方法的。
03要像尊重公司的同事一样去尊重孩子,帮助他们独立完成任务。
五讲 养育孩子反向提高职业能力
不管是妈妈还是整个环境,一致认为有了孩子后,要么花在孩子身上,要么花在工作上,所以需要取舍。但是更应该强调的是,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对父母自身技能的提升,其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01情绪管理的提升
养育孩子是一场自我修行,在没孩子之前,受不得委屈、没有耐心,能把自己照顾好就不错了。但是有了孩子后,必须要负责,必须要有耐心,既要有爱心照顾孩子,还要给他纪律,既要给他安全,又要让他独立。这种情绪提升,运在工作中,会帮助我们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开化误解。
02学习方法和教育理论的更新
观察和参与到每个孩子的学习当中,就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这些新方法新观念,对于父母自己终身学习,也是很有价值的。
孩子是好奇心最强的,是有成长心态的,反观我们自己,反而容易死板。
六讲妈妈的时间管理
不得不承认有孩子后,永远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做,时间不够。要想清楚人生现阶段最重要的三件事非常重要。
01要事第一,抓住重点。认清现实,不可能什么都要,什么都能做的好,给人生做减法是好办法。
在想好了最重要的三件事之后,你在很多时候就可以不纠结了。这个原则,主要目的是解决冲突。比如孩子最重要,孩子的事情会优先排序。
02要大胆放弃,简化生活。
说到放弃。认同放弃一大类事情,?当你发现你放掉一大类的事情的时候,时间就会多出很多来。
当然,放掉了一整类的事情,也不用纠结。不用想,不看剧,我是不是就跟别人没话说了呀,女人是不是一定要做饭呀。想想前面的第一条,你已经排了优先级,剩下不在优先级里边的,尽管你觉得这件事我好像应该做,其实是可以放掉的。
03是要找到方法,优化方案。
那些不想砍掉、不能砍掉的事,就要想办法优化方案,缩短时间。
七讲家庭小团队建设
养孩子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妈妈们要学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工作中,再能干的妈妈也是需要团队的支持,家庭中,妈妈责任大,同样需要其他人的支持。
谁会是你的队友?
一类是孩子的爸爸和亲戚、长辈;
第二类是一些可以花钱雇来的人,比如像保姆、小时工等等;
第三类是友邻和朋友。
这一讲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和长辈带孩子理念的冲突。
有两点建议:
第一,首先明确第一负责人。带孩子这件事,第一负责人 始终是父母,长辈是来帮忙的。位置摆正后,就很明确,规矩应该是由爸爸妈妈树立,遇到冲突的地方,要耐心和长辈沟通,求得认同和支持。
第二,要心存感激,该让步就让步。
两代人带孩子当然有一些矛盾,但多半也不是什么大事。长辈帮忙带孩子减轻了我们很多负担,不光是家务,而且是心灵上的安慰,你知道你的孩子是安全的。你希望长辈理解你,同样的,你也要理解他们,这样关系就能处理得比较好。
长辈是帮忙,如果实在谈不拢,不是长辈的错,你可以借助社会资源,比如雇佣保姆,请小时工等。
聪明的妈妈,不是把所有的重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学会调动爸爸的潜力,正确地依靠长辈,安全情况下,用钱解决一些问题,然后主动给自己家建立一个朋友邻居的支持系统。
总结
这门课,结合职场分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抓大放小,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和自己的职业发展相结合,以及,如何利用其他人来分职责。
回到女性自身,我们一定要做保持自我成长的自己。
生孩子意味着生活复杂性的增加,一个孩子的到来,生活中的事可不是多了两三倍,而是十倍不止。
我们需要应该更负责的关系,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需要处理没有见过的场景。常常开玩笑说,妈妈是一个家的灵魂。
真正强大的女性,会把养育孩子当做提升自我的机会,重建生活和工作的秩序。
结合《园丁与木匠》谈得到
孩子最想知道的是这个世界是如何工作的,这个世界的人都是怎么回事儿。而他们的学习效率取决于你和孩子的关系好不好。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而是要问你配不配让孩子听话。
六岁前孩子学习有三个渠道:自己摸索和试错,模仿,听讲。
心理学家很早以来把孩子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而孩子是那种类型,取决于家长。事实上,有的孩子跟这个人是一种类型,跟那个人是另一种类型。
当你指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先要问问自己跟孩子是什么类型的关系。所谓的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动。
六岁以下的孩子在模仿和听讲方面具有极高的水平。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智能的,而且随时都在潜移默化进行。他们的学习效果跟模仿和听讲的对象非常有关系。
这就是说你是什么人,远大于你“教育”孩子成为什么更重要。
感谢老师,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