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读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是2012年,那会刚大学毕业,到中学任教八年级,当时教材还没改编,依旧是人教版,里面还有这篇课文,那会教这课文全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教参让我怎么教,我就怎么教。
毋庸置疑,这篇课文是想让我们读者去赞颂母亲的,教参选用这篇课文时要我们老师告诉学生:母亲仁慈又有一丝硬气,对“我”管教严厉,是个十足的虎妈,所以才能让“我”在人世间没有跌父亲的股,即没有丢父亲的脸。
但是,我读完那篇文章,也教完那篇文章,多年后却只记得其中的一句话: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因为那会儿刚当老师,总管理不好课堂,乱哄哄的班级让我总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那句话就像一把刀子刺在我的心头。
至于胡适先生的母亲究竟有何伟大之处,我却是一点也不记得了。
如今,七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今天,在听王君老师讲课时提到这篇课文,我又找出来读了一读,读完不说汗涔涔,却也是心惊惊。
且看文章开头——“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甚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
孩子身体弱,不正是应该让他多跟野孩子一块儿玩,多锻炼多活动吗?乱跑乱跳恰好是一个正常孩子的成长需求啊,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孩子能晚点上学是更好的,不用受到学校的规则约束,想跑就跑,想跳就跳。我给嘻嘻找幼儿园时,园所的户外活动场地大小,是我首先考虑的因素。
这两天下雨,嘻嘻没法出门乱跑撒欢儿了。
傍晚,雨终于停了,我借着给他买拖鞋的机会带他出门逛了一圈,他在马路牙子上疯跑,小脸不一会儿就红扑扑地,背上全都是汗。马路上还有一些积水,他刚开始想去踩,我阻止了,“没穿雨靴,今天还是不踩了吧!”趁我和偶遇的姐姐聊天时,他开心地冲向了马路边的泥水坑里,“啪啪啪”地跳着,他的鞋子、裤子全湿了。
我在远处看着,他兴奋的样子让我觉得即使回家被他爸爸啰嗦一顿也是值得的。路过的人们也都心思各异地回头看着疯狂跳泥坑的嘻嘻,这些异样的眼神,我已经全然不顾了。
因为,只有我知道,疯狂运动之后的嘻嘻,精神最好,吃的香睡的香,看书也更专注。回到文章里,我只在心里感叹,可怜的小胡适。
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胡适的母亲也是深深懂得这个道理的。只可惜,她时这样安排孩子的早晨的。“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自己一大早被喊醒,就是为了知道自己的错误,自己的问题,这一天我们该如何度过?
我想一定是在负罪感和挫败感中消磨时光吧。
对此,我和妹妹曾有过一段对话,让我映像十分深刻。那天早上,妹妹错放了一件物品,我找不到了,便大声问她东西搁在哪儿了。一向温柔的她也有些愠怒,说到:我心脏不好,你不要在早上对我大声说话,我感觉不舒服。
或许不是每个人心脏承受能力都像妹妹一样脆弱,但这的确表明,没有人不会期待,明天的早晨会比今天的更美好!可怜的胡适在小时候每天的早晨却是如此这般度过。
读到下面这段,我的眼泪更是盈满了眼眶。“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成年人很多时候都要看别人脸色行事,比如工作时要看上级的脸色,恋爱时要看对象脸色,与成年人打交道,无时无刻都提醒自己要考虑对方的心情去说话行事。但,一个年幼的孩子,不该那么早学会看母亲的脸色,更何况是“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这种程度。
惩罚孩子是有必要的,但为何不许孩子哭出声音来,这是大人的怯懦,还是大人的自私呢?怯懦是怕自己的教育失败或者教育无能被人知道,被哭声放大了?自私是因为孩子的哭声让大人觉得自己的面子丢了,或者仅仅是想让哭的孩子憋得难受?
这种场景非常常见,大人惩罚了孩子不说,还大声吼叫到:“你再哭,我就打死你!”我捉摸不透这种大人的逻辑。惩罚孩子本已对孩子造成了伤害,却还不让孩子表露自己的情绪。
还好,这篇课文在新的部编版教材里再也没有出现。
我相信,胡适的母亲是深爱着胡适的,在作为孩子的胡适心里,母亲也是伟大而值得赞颂的,他在写这篇文章时绝对是带着感激的。
可是,这位母亲爱孩子的方式,我个人是难以认同的。爱,有时候被滥用了。我们借以爱的名义,做了太多荒唐却自以为正确的事情。人无完人,我也难保自己会做一些这样的事情。吼孩子、惩罚孩子也是偶尔会有的,我不是圣母玛利亚,天天无事挂心头。
值得庆幸,我总在反省自己,也总是对嘻嘻说对不起, 我不希望他成为一辈子都在等父母道歉的小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