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女儿发火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同学之间,其实在家里她也很少发火,比较省父母。
女儿的语文课布置了个作业,要求写契科夫《樱桃园》的人物分析,是以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女儿这组是由3人组成的,两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女儿不列外的又是组长,其实就是活干的最多的,小组成员是不能挑选的,应该是随机的吧。女儿为了小组能拿到一个好的成绩,只能自己多干一些,所以分给另外两个同学的任务少之又少。最后的成稿大约是4000多字,女儿自己写了约90%以上,另外两个人10%不到,老师反馈回来意见,女儿又做了修改,于12月27日就完成,发到三人的微信群里让他们看看,并让他们于31日前返回意见,结果一直到昨天晚上7点了,也没有看到回复,更别说意见了。
于是女儿心里就有气了,和另外一个同学吐槽了半天,接着找妈妈来叙说了经过,最后女儿说不行,我得让他们知道他们这事做的不对,从尊重人的角度来讲也要回复一下,怎么能这样呢?我说可以委婉一些,还举了个例子。结果女儿说,妈妈,其实我们不喜欢含沙射影的那种,感觉太阴险了,我们喜欢直截了当的。我没再说话,看着女儿在电脑上飞快的敲字,写了很长一段话,从最初的义愤填膺到情绪的渐渐平复,文字上的语气也缓和了好多,还不时地再去修改前面的话,快写完的时候,收到其中一个男孩子的信息,男同学说他睡着了,没看信息。女儿有一种拳头打在海绵上的感觉,这时“小作文”已经写完,纠结于发与不发之间。
这时,爸爸说,不要发了,就相当于我们在锻炼自己,女儿说这不是锻不锻炼的事,都想要高分,但不想出力就不对。妈妈赞成女儿的做法,不能委屈自己,人生的路那么长,现在这样,以后都形成了习惯,会憋屈一辈子的,何况女儿也没有说什么过激的语言,只是在陈述事实。哪怕最后不发出去,也要写出来,让女儿舒缓一下情绪。
正在女儿坚定要发的时候,另外一个同学也回复了,说是一会儿写完物理作业就弄语文,这下子更把女儿架上去了,想发未发的感觉其实不好,女儿有些懊恼应该早些把信息发出去,现在再发有些不合适了,情绪反而没有得到释放,窝在那儿了,女儿看上去很不开心。这时女儿很聪明地问了那女孩儿一句,PPT准备的怎么样了,她们应该还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吧,女孩儿说还没有弄,最“点燃”女儿的一句话是“你知道我的拖延症是10级。”那按照这个时间点来算,她要完成这项任务得半夜了,还怎么改,今天上课时要交的,女儿之前一直纠结于发不发这段信息,抱着电脑在徘徊,要不就是手指在“发送”键上方停留了许久,把个向来温顺的孩子逼成这样,这也太难为孩子了。
最终,女儿还是发出了这段信息,她一下子就释然了,高兴地跑到厨房和妈妈说,妈妈我终于发出去了,我好开心。妈妈说,宝贝儿,你开心最重要,别去想那么多,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一会儿女儿又过来说,妈妈她们俩都回复了,都说自己没回复不对,而且拖延也不对,我和那女孩儿说了,可以制定计划,完成了就打对勾,女儿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我非常理解女儿,不拖延的人顶看不上拖延的人的,因为不仅影响团队的整体进度,而且还有可能把团队的整体气势弄没了,所以说就怕有猪一样的队友。我觉得女儿这样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我的委婉也一种方式,但面对的对象不同,方式方法就不能一样,否则就是对牛谈琴,不仅没有效果,还有可能有反作用。
我认为女儿作为组长,做得很好。首先对两人平时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给他俩布置的任务也不太多,也不难,但又不能不布置,也明确了时间节点。再就是女儿以身作则,担负起了大部头的工作量,女儿也有其他课的作业,还有准备化学竞赛、act的上课与刷题,以及元培计划的PPT,女儿为了让他们有足够反馈时间,提前完成了任务。还有就是女儿也在群里反复和他们沟通了,而不是放任不管。女儿在最后发的信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高中生的视角写的话,确实对两个孩子冲击不小,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想想你们当初为什么选择IB项目”,IB项目是最难的,要有大量的英文写作,每个选择这个项目孩子之前肯定纠结过,所以这一点对他们触动挺大。
2024年女儿还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相信女儿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反思、前行,会有更大的进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22587/c180fcbc287fda9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