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图书,一贯的研究风格,先说深度工作是什么,必要性如何,有哪些科学论证,很严谨。我很认可深度工作,所以此部分略过。
第二部分是教你怎么做。感觉作者的思路有些乱,我重新整理一下思路:
目的:
新形势下的赢家需要有的两个核心能力
1.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2.工作质量和效率都达到精英水平的能力
案 例: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受聘成为正教授时,就已经发表了60多篇同行评审论著和一本畅销书。其高产出的核心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生产力规律(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实现深度工作。
降低深度工作的思维定式和偏见
1. 最小阻力原则
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反馈和标准,我们倾向于采取最简易的行为,即浮浅工作更简单。
案 例:频繁召开项目例会。这些会议往往使人无法持续专注,导致日程工作无法及时完成。而人们仍旧坚持开的原因,是因为这样更简单。并且多数人不愿自己去管理时间和工作任务,而是让每周例会迫使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或者提供一种取得进展的可视幻象。
2. 忙碌代表生产力
当工作的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多数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即围绕浮浅工作表面忙碌。如2013年雅虎新任首席执行官玛丽莎·梅耶尔认为:如果你看起来不忙碌,我就认为你的产出不高。
核心内容
1. 深入工作 如何培养
1. 先选一个适合你的策略:禁欲、双峰、节奏、随时插入深度工作。 禁欲这种抵触某个东西其实是消耗精力的,不如主动出击。有孩子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节奏统一,或者可以分为工作日和周末的双节奏(其实双峰和节奏有点类似,双峰做到计划性后就是节奏)。根据工作特点与以往经验,可以选择 “双峰”/“节奏” 和 “随时插入”。
上午做思考与计划,下午做执行和操作。除去日常生物钟的事情以外,基本都是深度工作时间,中间的休息是正常的,每一小时休息10分钟。
2. 关键时刻要敢于付出大手笔,(对心理上来讲)来“兑换”关键产出。
3. 深度工作不意味着自己单干,也需要有协作与交流
4. “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这说的不是人,说的是人的大脑,多劳动就得多休息
5. 像经商一样执行(只有商业化才是利益最大化,跟踪成本与收益):
第一,明确最高目标。这样有助于集中精力达成目标。
第二,抓住引领性指标,即专注于在最高目标上投入的深度工作时间。
第三,准备醒目计分板。将深度工作时间记录在计分板上,一方面营造竞争氛围,驱使人专注,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动机。
第四,定期问责。在每周工作回顾中,反省自己的表现以不断调整,并利用它制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
2. 非深入工作如何做
能扔就扔,因为做这部分工作对你来说没有价值,但不代表你可以什么都不管,需要知道详细内容和进展等。
也可以通过咨询专业人士快速解决,不要自己研究没价值的事情
如果不能扔,规划到日程表中,集中到精力低下的时间段批量工作。(例如 邮件、体力活等)
3. 如何休息(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你认为的休息都让大脑更累:
1. 看娱乐、刷抖音 短时间内充斥着大量刺激,还会随时跟随刺激因素作出反应,比如主动找类似的刺激。
2. 时间管理的错误认知。时间占用的很满,其实是得不偿失。时间没浪费,但大脑严重超负荷,导致抑郁、情绪低落、情绪化等
寻找可以锻炼大脑或者直接休息的方法:
1. 类似数独、记忆一副牌等锻炼记忆里的事情,而不是分析、思考(见下方)
2. 冥想(可以是散步同时的冥想)、放空
内容摘抄
拥抱无聊,克服分心:4个策略
忌不断分心,要不断专注
预先计划好使用网络的时间,并严格执行,通过减少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提升专注力。这一策略强调三个重点:
一是即使工作需要大量使用网络和快速回复电子邮件,这个策略也适用。
二是不论怎么计划使用网络的时段,都必须保证在这些时段外彻底屏蔽网络。
三是在工作外也按计划使用网络,可以进一步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西奥多·罗斯福就读哈佛期间,兴趣广泛,同时研究自然学,而且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大一时就出版了第一本书,被称为“美国最博学的青年自然学者之一”。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他处理学业的独特方式: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4点半这段时间,他预留出时间背诵、上课、锻炼和吃午饭,余下的时间则全部用于专注其它学习。
这一策略启发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时地像罗斯福一样发起冲锋,以高强度工作,高效利用时间,实现专注力的高度集中。
有成果的冥想
利用本可能被浪费的时间,如在走路、慢跑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难题上,实现有成果的冥想。有效执行这一策略,有两个建议:
一是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它们会阻碍冥想成果,所以必须警惕和提醒自己。
二是组织你的深度思考。深度思考需要一定的架构。作者建议首先仔细考察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变量。比如你在试图解决一个数学证明,它的相关变量可能是假设或前提。通过考虑相关变量,明确下一步问题,为自己的注意力指明方向。
记住一副牌
人的大脑不适合记忆抽象信息,而擅长记住场景。美国记忆力冠军罗恩·怀特的记牌窍门,就是基于这一见解而获得。这一窍门包括三个步骤:
步骤一:穿行家里的5个房间,记住每个房间看到的10件物品,再加上院子里的2件,凑齐52个。
步骤二:将52张牌中的每一张与一个难忘的人或东西相对应。为方便起先,给每一张安排一个有逻辑联想的形象。
步骤三:在脑海中穿行每个房间,把遇到的每一件物品与难忘的人或东西,以及某张牌对应起来。连续多走几次,以便铭记脑中。
作者强调这一策略的关键是: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提高专注力。
砍掉浮浅工作:5个策略
做好每天计划
定量分析每项活动的深度
这一策略,要求我们明确每个工作任务的深浅度,以便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深度工作。
评估工作深浅度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需要大量专业技能的工作,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它既有更多的价值回报,又可以锻炼能力。二是,比如让大学生能够很快上手、不会提高专业技能的工作,大多是浮浅工作。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除极个别例外,作者不在5点半后发电子邮件。一般来说,电子邮件和我们的工作紧密相连,也就是说作者不在5点半后工作。他把这种坚持叫做固定日程生产力,即确定一个工作目标,并设置工作时间上限,达到时间上限时则停止工作,而在工作时则专注于有生产效率的深度工作。固定日程生产力能获得成果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采用固定日程生产力的方法,让人在做选择时有所侧重。这样能促使我们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时间的同时,保证创造的价值也不会减少。
二是,因为时间有限,才能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高于花费长时间但日程安排混乱的人。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掌握电子通讯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的控制权,有三个技巧:
第一,让发电子邮件的人做更多工作。如作者使用“发件人过滤器”的方法:如果有人要联系他,可以在网站上找到一个特殊情况专用电子邮件地址,同时会附带“不要对收到回复报太大期望”的信息。
第二,自己在收发电子邮件时做更多工作。如作者运用“流程导向”的方法,即梳理收到邮件的信息指向哪一个项目,成功完成项目接下来要做什么?
在回复邮件前,多花些时间理清当前处于哪个步骤,然后强调接下来的步骤。这样可以减少收到的邮件数量和漫无目的的思维混乱。
第三,不要回复。在你职业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这一技巧可参考以下三条规则,区分哪些信息不需要回复:
其一,邮件内容含混或者存在其他问题,很难给一个合理的回复。
其二,你对这个问题或者提议不感兴趣。
其三,如果回复,不会有好结果;如果不回复,也不会有好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37497/4be8ec7f0627920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