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对话的力量》一书中,自己刚开始还有有点懵,觉得好难。真的都感觉自己不会说话了。有点着急,期待今天读了一部分,今天可以使用一点,可是又,无从下手。
今天的内容,最后老师给出了直接可思考的问题:在关系中,一般都是在倾听较多?还是说的较多?
在什么样的关系里面你会一直讲话?
当你一直讲话的时候,你期待怎么样呢?
你期待听你讲话的那个人做什么样的回应?
在什么样的关系中,你没有发言权,一直是别人讲,这个时候,内心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想法?什么期待?
你在跟孩子对话中,经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可以把那个画面在自己的心里更加的清晰化。
在这个画面里面,让你自己感受舒服的是什么?让你感受不舒服的是什么?
如果换位,你是孩子,而孩子是你,作为孩子这个角色,你期待从这个对话里面更多的得到什么?你期待爸爸妈妈在对你讲话的时候增加一些什么?比如,温和,尊重,耐心等等
经由这些问题,领悟到了什么?做一个决定,你愿意为关系中增加一些什么?
我的反思,
在沟通中,对方能够听见我在讲什么,并且给出回应,我才知道对方在听,才会讲的更多一点。对话中,期待对方能够集中精力,专注的沟通,聆听,并且期待听的那个人,能够听见我在讲话,给予回应,感觉得到了认可,能够看到我的喜悦和难过。
在陌生的关系中,不知道说什么,一直都是别人讲,自己听的多,给予一些回应。达不到沟通,内心就是听不到或者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开心的事,感觉不到对方的开心,难过时,感觉不到他的难过。心里会想:有那么开心吗?有那么难过吗?期待自己还是自己一个人待一会吧。
跟孩子对话:总是小心翼翼地说,有意的避开一些自己认为难过的话题,或者会令人伤心的话题,总是给到的都是开心的,喜悦的,好像就没有难过和悲伤一样。没有过太多深入的对话,互动游戏时候,她开心时,会多聊一些。她不开心时,多问一句,就会烦,然后就自己待着了。看到孩子开心时,会觉得很舒服,也会很开心。能够给她带来开心,也是满足。最近一段时间,看到孩子作息不规律,蓬头垢面,白天晚上永远都是一套衣服,心里会很不舒服,孩子是怎么了?吃不好吗?睡不好吗?心情不好嘛?为啥把自己弄成这样子了?
如果换位,我是孩子,我期待在对话里,能够问问我在干什么?做这个事情开心吗?是什么给带来的开心?了解我为什么开心?为什么难过?为什么一直着迷这个事。从这个对话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和以前的不一样。哪里进步了,哪里需要改进。需要一些耐心。哪怕10分钟。用心的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