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asis
最近的网络环境颇有一些矛盾,一方面小红书蓬勃发展,各种好物安利并不见少,网络中乃至生活中的人依然拥有旺盛的购物能力。但同时,极简主义和消费降级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更长远一点来说是经济下行和就业形势的严峻。
这反映在我的个人生活中,则是在一些方面的确向极简和低消费靠近,例如开年以来没有买过衣服并且今年都不打算买衣服,审视自己的购物冲动以期能够辨别什么才是真正需要买的。同时却还是在护肤品限时打折促销的时候又买了一套(并不缺乏囤货),而且我清楚地知道占便宜的心理远大于对这套护肤品本身的喜爱或者需要。
说到底,我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极简,也对我的消费生活不太满意。想要理智正确地安排自己的物质生活,真的需要思考和训练达成一种能力,一蹴而就地扔或者买都解决不了本质问题。这篇日记的目的就是记录一下这个过程当中的困惑和思考,为今后的生活作个提醒。
非实体消费就不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吗?
极简主义中有这样一条理念,与其拿钱购买一些很可能占用空间的闲置物品,不如购买一次体验。去年我购买的物品大概是少了一些,去看的live是绝对变多了。在上周抢落日飞车巡演票的时候,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难道体验就不是一种消费了吗,难道体验就不需要考虑其花费和价值了吗?也许是我曲解了体验代替实物消费的意义,但不得不说很多体验型消费同样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消费陷阱。
拿落日飞车来说,我在2018上半年对这个乐队相当狂热,接连去了巡演西安站和西安草莓音乐节。平心而论,落日飞车应该是一个现场实力一般但现场氛围较好的乐队。而时隔一年的今天,落日飞车并没有出新专辑(巡演曲目应该和去年差不多),票价翻了一翻,过于繁忙的日程让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现场实力应该不会有什么改变,火爆的售票可能预示着今年可能会比去年还挤(去年已经快要把人挤窒息了)。有了以上种种理由理智上来说我不应该去抢票了,之所以蠢蠢欲动与其是因为喜欢他们的现场(喜欢也是真的喜欢,但没有去年那么狂热了)不如说是因为知道他们的票很难买知道他们很火的小心理在作祟。
Live演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还是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前提是足够喜欢和有好的体验),营销的网红美食饮品就真的是利用人的心理的消费陷阱了。虚荣心和更早体验到的优越感还有对其背后理想生活(幻象)的憧憬让我们承受了高溢价和时间成本,同时就像皇帝的新衣我们又会给予这些东西相对更高的评价,传播给更多的人。反正现如今的我不想再为除去体验本身的其他附加买单了,不想再跟风了。购买物有所值的体验(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演出产品,旅游产品,娱乐产品和饮食)和购买物有所值物品一样难,也一样需要认真的审视。
不需要的需求。
人类可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这么多东西过。例如护肤品,商家永远能够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概念让我觉得我还缺少某种功能的护肤品。但我本身的习惯又让我每天只往脸上涂三样东西,每多一样都显得异常辛苦,成了我的心理负担,也可能是我皮肤的负担。
在购买-闲置-出闲置的循环中,我明白了我以为我需要和我实际需要之间的巨大差异。那些“我以为我需要”在各种媒体孜孜不倦的渗透下最终刻画在了我的脑袋里,而能让我赖以生存的实际需要的物品其实少之又少。至少对于一个懒人,任何幻想中的神奇效果都抵不过应用在生活中程序的复杂,三分钟热情过后,除了放着落灰还能做什么,毕竟大多数人都还懒得退货懒得出二手呢。
这些虚假的需要背后可能也同样隐含着对生活的期望。如果我买了这个彩妆盘就可以画出美美的妆;如果我买了这一套胶带,我也可以拼贴得和博主一样;如果我买了这样的收纳,我也能变成精致整洁的女孩子。但如果我真的可以,我又何必把这份希望寄托在物品之上呢。
想要对抗这些虚假的需求,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尽量远离无孔不入的广告营销(很难),同时认清自己。
明知是套路还总是心甘情愿被骗——打折
打折绝对是我本人在极简道路上的头号天敌,每到打折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从一个理智的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类退化为了一个被冲动支配的动物。在年前甚至因为沉迷于海淘打折买了东西又出售而快要成为了一个海淘代购。虽然熟悉我的人总是惊讶于为什么我总能找到打折低价买到东西,但是我自己非常明白这其中的问题,那就是打折严重影响到我购物时的选择。因为打折买了我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种情况现在很少)还是次要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在选购同一类型商品的时候,是否打折成为了我做选择时重量级最大的因素。假设有A,B两种牙膏在贩卖,A牙膏我使用过感觉良好,但是B牙膏在打折,最后的结果我大概率会买B牙膏。我从中获得了占便宜的快感却丧失了使用的快感,但说到底买东西是为了用,在价格没有质的差异的情况下,考虑那么多经济效益完全无用,毕竟占了那么多便宜我的支出也没太大的变化。
我爸就是一个完全不为折扣所动的人,推销员哪怕对他说破嘴皮子他也会坚持自己选择。在我身边也是不为打折心动的男生更多一点,不过也存在很多例外,据说在steam打折的时候明明不是自己玩的游戏有些男生也会因为打折买断手。造成这一点的因素,我猜测更倾向男女所面临的环境的差异,女性常常是家需用品的采购者,所以对价格更加敏感,同时大多数广告的对象也常常是女性,可能会让女性更容易受到打折的影响。
回到正题,虽然想了这么多,可是我还是没有从被打折支配的困境中摆脱。有时候幻想如果所有东西都只有固定的价格就好了,可以作自由的选择,但转念一想没有了限时打折促销的刺激,一件物品就会从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变为任何时候都不会买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早日从这些消费困境中走出来,自由独立地消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