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周记中我提到李笑来和万维钢老师两篇读书笔记,依旧感觉意犹未尽……
借用万维钢老师的引述的一个笑话:
我们是怎么向别人学习的呢?我们就如同小偷一样到别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然后我们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
套用K叔的话就是,要榨干好书和好文章的价值。所以今天的日志我就是要榨干李笑来老师和万维钢老师……的这两篇文章。
理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对于我们大多数的阅读者来说,读书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成为阅读专家,展现花式阅读技巧,而是为了个人成长,更确切地说是个人认知的成长。
李笑来: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大学本科的时候读的第一本关于个人管理的书就是李笑来老师的《与时间做朋友》,当时不明读书之法,读过之后大部分内容都消逝在记忆里,不过当时感慨如此懂得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严格要求自己,未来一定不简单(当时李笑来还是新东方的老师)。10年过去了,尽管李老师的某些言行颇具争议,但无可否认他是一个拥有非凡胆识和作为的人。我最近一直思考,是不是这10年的读书、思考的积累才换来笑来老师的蜕变……
谈到读书,大家最常提及的可能就是阅读速度问题,总是纠结于自己读书为什么这么慢。
笑来老师开宗明义,“眼球快速移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真正遇到有价值的部分,要停下来思考、联想甚至查阅更多的资料来佐证。
为什么大家都孜孜不倦于阅读速度?客观上,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时代让我们中的大多数猝不及防;主观上,我们对于知识决定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总有着过于功利的解读,而积累却相对不足,知识焦虑油然而生。
但是系统化的信息或者知识才有价值,完整性的阅读从来就无法功利。紧紧抓住碎片化的信息不放,正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焦虑和知识的空虚。所以我们应该:
买好书,读好书,读懂好书,然后用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杂志、文摘、新闻等只是获得知识的辅助手段。
树立了以上意识后,我们再来聊聊读书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
如果把读书看着打一场战役,读书之前做到“知己知彼”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准备和前提:
-
先看看目录、附录、前言,甚至可以去网上浏览一下书评,对这本书有个大概了解——有意个大致的框架和内容的界限感。
-
先了解“点”。一般的书籍都有“套路”,每个章节会围绕一个概念或是关键词进行阐述:它是什么?它有什么应用?它的方法论是什么?在开始读之前可以先简要理一理这些概念在书中的先后关系(为之后读书“以点连线、以线绘面”打好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要追求主动阅读。什么是主动阅读的技巧?
在不断向后总结、联系的同时,还要学会向前预期。向后指的是你要思考之前的关键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向前则是推测作者下一步会写些什么。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输入、处理、输出”的循环过程。
学会向前预期,是“跳读、略读”的重要基础。当你积累了一定程度之后,预期的准确度会越来越高(因为很多书的观点都有重复的部分),跳读的速度和安全性也会随之提高。归根结底,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如果书籍内容有难度,读不懂怎么办?这很正常,重要的知识往往不是初就能掌握的,需要培养硬着头皮读完、反复多次的读书能力(和信心)。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书难读就是因为内容的结构是非线性的——很多时候你需要学习了后面的章节才能对前面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面临有难度的书,只有抱着“死磕”心态的人才能最后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那么完成读书这个动作之后我们是否就算大功告成了?当然不是,好书读完之后才是你升华阶段的开始。你一定要把它用起来—— 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如果不用,学它干嘛?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吃吃喝喝上。
那如果确实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用途怎么办?教!这里的教不一定指的是像课堂上给学生讲课,把知识点总结好,琢磨清楚后,可以拿来和朋友分享、交流——一来二去,不仅可以加强朋友之间的链接,还能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的反思提供机会,就像笑来老师所说: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对知识进行升华的途径?之前提高,只有系统化的信息才有价值,对于知识来说,融化贯通、相互链接是第一步,而知识“跨界”则是理解升华的下一个境界,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这个知识还能用在其他什么地方?
最后读书和学习一样,抱团成长的方式要优于踽踽独行。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
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样。
关于快速阅读
所以所谓的快速阅读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之前一段时间我也看过一些关于快速阅读的内容。主要的类型有两类:
- 一种是强调训练阅读时的眼球运动,充分利用人类的视觉能力。
- 另一种则是要求你带着问题或者明确的目的去做检视性阅读。
这两种方法应该上我们上述所说的认知成长阅读方式的辅助和补充:强调眼球运动,避免不必要的回读,以及养成按意群摄入信息的阅读方式,这些都是读书的良好习惯。而检视性阅读本质上是功利性的,其实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来查阅资料,提高我们的信息搜索能力。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他们只是补充,而不能替代真正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