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为解愁滋味,读书是寄托着理想和希望的。渐入中年,绕不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渐行渐远。工作、家庭,孩子,老人,更像是历经一场兵荒马乱。
生活是一地鸡毛,是一堆毛线,终需自己去打理,捊顺。
而阅读是随身的避难所,他让孱弱的躯壳渐渐变得强大,让苍白的灵魂更丰富生动!
年少时读的书比较单一,符合一个文艺青年的追求,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作品。而立之年以后,所涉范围比较广泛,读书不再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觉得什么都应该了解一点。汪曾褀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我觉得这句话用在读书上也非常契合。经典的,畅销的,古典的,现代的,心理的,理财的,都可以去看看。
中年之后,人生渐趋平和,再读书是内外兼修,修身养性。思维认知的升级,眼界、格局的拓展,开始以辩证、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看待一切,随性而豁达的活着,不在纠结、焦虑!
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段话"我们曾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读书给予了我这份淡定与从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