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想到欲望一词,不明白真正含义,更不晓得是褒还是贬。伴随这词的出现,过去的一幕幕也映到眼前,不知道里面有多少他的成分存在。
少年时代的苦读,一个目标,摆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年年叠加,终于熬出了头,端到了人们眼中的“铁饭碗”,稀里糊涂走进不喜欢但又迷茫选择的大学。只要去个陌生地就好,别无想法,似有逃离的感觉。求学,走的再远些,出省,从没想过,只知道北京邻省山东,还有好多省份和城市那是地理书上的。思维仅局限于所生活的县城,能到两百多里之外的城市似乎超越极限。高中毕业,一群来自农村的同学,撅着腚,趴在教室前面的台阶上,互相商讨着报志愿,大家传阅一本志愿书,相同眼界的群体瞬间根据自己的分数达成共识,只一晌功夫,大功告成。剩余时间各回各家惴惴不安等侯通知书。
大学生活虽然短暂但是舒服愉悦的。期盼上班,可以自食其力,为家庭分担些。毕业,按照规定回到了该去的地方,没有争取没有选择,一切又回到上学时的起点。看着留县城留市里的同学,着实羡慕,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只听说谁谁家舅舅大爷姑父是领导。我们回到起点的只有望梅更渴的份。
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上班不久,城市兴建,人员扩招,有幸通过应聘从农村转入县城,从此就正式驻足扎根这里。
扎根首要条件是窝,为了一个窝,开启一生的奋斗。积累工资加商业贷款终于有了“家”,尽管每月还房贷,但心里踏实了许多,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正应了那句话“别人的屋檐再大也不如自己有伞”。有了安身之地,新的忧虑接踵而来,还完贷款所剩无几的毛毛不够三张嘴用,我们不得不仍是寄生虫身份—啃老。就这样,十年二十年,被困在了窝里,同时也捆绑了父母。张开双臂可以舒展时,发现父辈已老不堪回首,自己也已花发爬满头。
“总感觉没几年,谁知道美女你也长白发了” “你在这个单位呆的时间不短了,是老人了。”“我们是一群老婆子冲锋陷阵,你在我们中间倒成年轻的了,其实你也冲50的人了。”“业务曾那么的优秀,在这里待了一辈子,可惜了。”这些中肯的话语中透露着惋惜,从另一面说明我的不思进取。缺少了欲望,生活工作如同汽车没有了发动机。中国速度的今天,可以说我在倒退。是满足现状少了激情?是感觉老了失去动力还是其他?少年的勇猛青年的精彩消失殆尽。怎么才能找回最初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