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明明自己只是想孩子更好的做一件事,明明自己只是想帮助孩子,可为什么最后会争执、争吵,闹得不欢而散呢?
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自己就是想对别人好,帮助别人,最后还是不愉快。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
大多数的不愉快源自于对自身价值感的错误评判。帮助者在言语行为上或多或少的流露出自己高人一等的思想,以此证明自己比受助者更高明。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者战胜了受助者。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点:这世间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承担被打败的结果。
因此,人们一旦发现自己被打败了,发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感被否定时,就会选择反抗。争吵、打架、破坏、捣乱其实都是反抗的形式。
无论是生活还是教育,我们不应该将精力放在“赢了”别人上面,而应该放在“赢得”上面。
一旦有了“赢了”的心理,势必要分出高低对错,而高低对错往往只是每个人基于自身认知得出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区分”必须激烈的思想行为碰撞,权衡利弊后被迫统一。而“赢得”则是双方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结果为目标,共同为目标做出的选择性协调。“赢得”是兼顾双方的做法。
网友评论